共富新征程上,城鄉要素如何自由流動?近日,記者前往福州市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尋找答案。大屏幕上,標的資產、金額、報價模式等關鍵數據實時顯示。“我們利用云平臺、大數據等技術,整合各級村集體資產、農村土地承包等信息數據庫,探索以市場化手段激活農村沉睡資源、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新渠道。”現場負責人介紹。
盤活農村閑置資產,關乎農民增收與城鄉協調發展全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農民財產凈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比例僅約2.6%。農村資產規模龐大,其中不乏因區位偏遠、配套不足而長期閑置的優質資產。
記者了解到,連江小滄畬族鄉投資建設的四季花海生態觀光園,受限于交通與水源保護要求,建成后閑置兩年之久。“上架”線上流轉平臺后,通過公開透明的招租,成功吸引承租方,以每年2萬元租金為村集體帶來穩定收益。這在農村并非個例,大量農村資產長期“沉睡”,不僅造成資源浪費,更制約鄉村發展、遲滯農民共富步伐。
有農業專家直言,破局關鍵在于構建高效規范的流轉機制,福州的探索實踐提供了可借鑒路徑。
打造全域流通平臺,破除要素流動壁壘。福州高位推動成立市級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建立覆蓋市、縣、鎮、村的四級服務體系,并創新推出線上交易平臺。平臺打破地域限制,使農村資產在更廣闊市場中實現價值發現。一年半來,全市累計成交2221宗,金額29.04億元,平均溢價率10%。農村資產的有效盤活,顯著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為增加農民收入開辟了新途徑,受到農村普遍歡迎。
強化制度與數字賦能,保障交易陽光高效。面對龐大繁雜資產,如何監管?通過貫通農村產權流轉平臺、集體“三資”數字管理系統、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增設合同到期預警功能等,實現資產流轉全程監測與風險防控。有村干部感慨,“報名、競價全程線上操作,省時省力”。數字技術提升了交易效率,“陽光交易”機制提升了交易透明度。據了解,省級層面正加快推進相關規章出臺,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制度基礎。
拓展要素品類與流動維度,釋放深層潛能。在盤活土地經營權、林權等傳統資源基礎上,福州率先將海域經營權、村級小型工程納入交易范疇。其中,累計流轉海域經營權成交額7.87億元。同時突破地域邊界,與陜西渭南、延安等地合作推動跨區域資源對接,探索林地經營權抵押融資,注入金融活水,初步構建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新格局。
城鄉要素流動,重在暢通循環。它標志著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向鄉村匯聚,推動城鄉二元結構加速彌合。自2022年底,我省加快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全省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額從2023年的17.74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41.48億元。這條強勁的增長曲線,生動印證了要素流動對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的乘數效應。
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重點在于持續完善交易規則與服務體系,推動“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使農民真正共享發展紅利。唯此,方能將廣袤鄉村的沉睡資源,轉化為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不竭動力,扎實走好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記者 劉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