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樹河在試驗田查看甘蔗長勢。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攝
核心提示
甘蔗,全球最重要的糖料作物。福建曾是全國甘蔗主要產區之一,全省蔗田與蔗糖加工廠星羅棋布。甜蜜的味道不僅串聯起農業與輕工業,也貫穿于福建人的集體記憶中。
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全國蔗糖產業重心南移,福建百萬畝蔗田隨之黯然退場,曾經風頭無兩的糖廠關停并轉,成為時代的眼淚。懷舊者只能從碩果僅存的古法熬制紅糖工藝中,追憶甜蜜往事。
不過,根基深厚的福建甘蔗產業培育了一批矢志追甜的科技工作者,為福建甘蔗復興留下了創新的火種。他們從時代變遷與消費迭代中,洞察到了新的產業風口與需求。眼下,他們正跳出傳統糖蔗視野,向新興果蔗領域發力,致力于打造中國果蔗研究中心,培育果蔗科技創新與成果產業化的“東南高地”。
甜蜜往事
漳州糖廠,地處漳州城區東郊,曾是當地首家產值破億元的企業。黃金時代的漳糖生活區,有自己的醫院、學校、卡拉OK廳、游泳館、網球場、公園,人稱“糖廠國”。如今的漳糖已不再榨蔗,仿佛被定格在20世紀90年代,處處是時代印記。
登科村,地處九龍江干流北溪之畔,家家戶戶世代種蔗煮糖。新中國成立后,登科甘蔗屢破高產紀錄,曾在全國勞動模范大會上捧得周恩來總理簽發的“甘蔗高產”獎狀。如今的登科已不再種蔗,幾年前在城市化進程中完成了“村改居”。
在漳糖與登科之間,有一段6公里長的小鐵路。這是一條運輸專線,也是農民的生計線。每年冬季,登科糖蔗采收后,便通過這條專線,日夜不停地運往漳糖廠區,經壓榨、清凈、蒸煮、分蜜、精煉后,加工為當時享譽海內外的“白玉蘭”牌白砂糖。
福建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科管室主任林國容,是土生土長的登科人。他的童年記憶是甜的——大人們忙著砍收甘蔗,小孩在一旁啃著甘蔗,睡倒在田埂上。
歷史上的登科,沒有一畝水田,卻因種蔗制糖富甲一方。林國容從小就聽老人說過村里巨賈與外村人攀富比財的傳說:登科的紅糖倒入河里,順著九十九灣流到數公里之外的湘橋,喝到的水還是甜的。
甜中也帶著苦。
“甘蔗多靠無性繁殖,冬季采收后,要留下一部分蔗莖作種。”林國容說,剛剛砍下的種莖,二三十根扎成一捆,堆放在陰涼處,上面蓋上蔗葉,兩三天就要灑一次水,以防過度失水影響發芽率。來年開春是下種的季節,種蔗砍成小段,每段留兩個芽點,用石灰水浸泡一天殺菌,隨后開溝下種。小孩要負責將種蔗整齊擺入溝底,這是個精細活兒,兩個芽點必須左右開弓,切忌一上一下,否則下芽無法出苗。小孩要是偷懶擺錯了,一定會遭到大人責罵。
甘蔗從下種到收割,需要經歷將近一年時間,其間倒春寒、夏暑、臺風、霜凍等挑戰輪番登場。別看甘蔗能長到三四米高,它其實是淺根系植物。因此,一年里,蔗農需要多次培土,墊高土層,避免傾倒。即便如此,每當夏秋臺風過境,依然會有大面積甘蔗倒伏。這時,就要全家出動,第一時間扶苗減損。
登科的高光年代,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
在我國,食糖一直被視為重要戰略物資。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大力發展制糖業,在南方甘蔗、北方甜菜主產區發展現代機制糖廠。1958年,當時的輕工部決定在漳州成立國營漳州糖廠,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重點項目之一。距離糖廠僅數公里的登科,自然成為原料重點供應基地。
通過品種更新換代、栽培管理模式創新,登科甘蔗種植業煥然一新,持續刷新高產紀錄。1958年,登科種蔗能手林佬赴北京出席全國勞動模范大會,榮獲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簽發的獎狀。登科自此聲名遠播,國內外慕名而來參觀取經者絡繹不絕。
小鐵路另一端的漳州糖廠,同樣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在經歷了艱難的創業期后,漳糖于1963年實現扭虧為盈,此后一路高歌猛進。1979年,漳糖日榨甘蔗能力提升到3000噸,1988年成為漳州第一家實現億元年產值的企業,躋身福建企業十強之列。
甜蜜的故事,在福建廣泛上演。20世紀80年代中期,福建甘蔗生產達到歷史高峰,全省種植面積超百萬畝,大大小小的糖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一根甘蔗,扛起了農民增收與工業創利兩頭使命。在仙游縣,最輝煌的時候,5家糖廠貢獻了當地約80%的財政收入。
沉浮歲月
參與這場甜蜜事業的,還有科技工作者。1958年,漳州糖廠開工建設的這年,福建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的前身——福建省甘蔗試驗站落地登科,由此開啟科研端與產業端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零距離互動。
科技工作者,首先為廣大蔗農帶來了現代良種的啟蒙。
中國甘蔗栽培已有數千年歷史,長期以來,蔗農種植的多是竹蔗等農家品種。直到20世紀,“POJ”系列、“F134”等雜交品種才進入中國。這些品種擁有熱帶種血緣,憑借高產、高糖等優勢,迅速占領中國市場。20世紀50年代,我國系統開展甘蔗育種研究。福建省甘蔗試驗站是當時國內甘蔗種業排頭兵。
“在福建這樣的亞熱帶地區,甘蔗普遍難以開花結實。”福建省工業原料作物學會理事長、福建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研究員林一心說,每年冬季甘蔗花期,來自天南地北的甘蔗育種工作者,就要奔赴海南,利用當地光溫條件,開展甘蔗雜交試驗。他們常常要在他鄉度過春節。與同為禾本科植物的水稻相比,甘蔗染色體組成要復雜得多,生長周期也更為漫長,育成一個新品種至少需要10年。
省農科院甘蔗育種團隊,先后參與了多輪國家甘蔗科技攻關。20世紀70年代,“閩糖70-611”從眾多雜交組合中脫穎而出。該品種含糖量高,增產效果明顯,抗倒伏能力強,備受蔗農和糖廠歡迎。在福建,“閩糖70-611”一經問世,便迅速取代引進品種“F134”,成為新一代主栽品種,高峰時占全省甘蔗種植面積約70%。
此后,省農科院團隊又相繼選出了“閩糖86-05”等10多個代表品種,引領福建甘蔗品種更新換代。良種加持,福建甘蔗單產水平一路攀升,一度超越廣東、廣西等主產區,躍居全國第一。福建品種在省外廣大蔗區同樣大顯身手。“閩糖69-421”曾是云南省玉溪市三大抗旱品種之一,占當地甘蔗種植面積的六成以上。
科研與產業深度互動,還發生在甘蔗生產的各個環節。
蔗田的溝渠可以灌水養魚,甘蔗林下陰涼空間可以種植蘑菇,甘蔗莖上可以掛上菌棒栽培香菇,甘蔗收獲后的殘葉可以作為食用菌栽培原料,榨糖后的副產品可以作為優質飼料,還可以還田作有機肥……融合了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立體循環農業模式,在福建蔗區廣泛實踐。正因如此,種甘蔗成為當時許多農民的致富法寶。在20世紀80年代末,福建不少蔗田畝綜合產值便超過1萬元。
甜蜜的記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濃轉淡。
當時,受全國低迷的糖價影響,原料收購價持續低迷,種植甘蔗的收益大不如前。隨著農村改革的春風吹向全國,農民對土地擁有了更大自主權,種植甘蔗不再是唯一選擇。在福建、廣東等老牌蔗區,蔗田逐漸種上了經濟效益更高的經濟果樹、蔬菜,農民也有了務農之外的更多選擇。全國甘蔗產業逐漸向更具成本優勢的省份集中,廣西、云南以及廣東湛江成為全國糖料和食糖生產的中心。
受原料短缺等因素影響,各大糖廠陷入經營困境。進入21世紀,在經歷了債轉股、股份制改革等脫困努力后,漳州糖廠依然舉步維艱。2007年,漳糖被廣西糖企收購。2009-2010年榨季結束后,漳糖宣布不再榨蔗,轉向原糖加工。曾經省內最大的制糖企業仙游糖廠,則早在1999年便宣告破產。
甘蔗產業歷史的變遷,從福建省甘蔗試驗站名稱的變化可見一斑。1985年,在經過多輪更名后,該站改稱“福建省農科院甘蔗研究所”。2016年,又更名為“福建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盡管甘蔗研究依然在傳承,但其科研重點已拓展至亞熱帶果樹、蔬菜、花卉、香料、藥用植物等多領域。
續寫甜蜜
甘蔗產業重心轉移了,但甘蔗并未從福建人的視野中消失。一方面,許多地方保留著古法熬制紅糖的傳統,對糖蔗原料尚有需求;另一方面,果蔗市場空間不容小覷。
“甘蔗屬于多用途作物,有糖蔗、果蔗、能源蔗、牧草蔗等種類。”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漳州綜合試驗站站長、福建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研究員李瑞美說,在我國,先民鮮食甘蔗的傳統比榨蔗制糖更悠久。比起糖蔗,果蔗水分多、糖分適中、纖維含量較低,是南方冬春季節特色水果。
早在20世紀90年代,省農科院甘蔗研究團隊在主攻糖蔗科研的同時,便圍繞果蔗開展了系列研究,具有豐富的技術儲備。
在廣泛收集國內外種質資源的基礎上,他們篩選了系列果蔗專用品種。其中,“閩引黃皮果蔗”是福建首個通過認定的果蔗新品種,為清一色的黑皮果蔗市場帶來了一抹亮色。目前,該品種已在閩南地區廣泛種植。
甘蔗是無性繁殖作物,多代留種后,植株中的病原容易大量積累。生產上,果蔗備受黃葉病、花葉病等病害困擾,一旦染病,輕則減產,重則絕收。多年前,該團隊便通過組培技術,實現了果蔗脫毒健康種苗量產。
與此同時,果蔗市場欣欣向榮。盡管走街串巷賣甘蔗的商販有所減少,但新的產品形態與消費方式悄然出現。在漳州、廣東潮汕地區,鮮榨甘蔗汁與“片仔癀草”的組合,經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安利”后,已成出圈爆款。“沒有一根甘蔗可以逃離漳州古城”,更是成為熱梗。其實,“片仔癀草”是當地一種草本植物,又名“白背天葵”,與著名的中成藥“片仔癀”并無關系。除了這一黃金搭檔,甘蔗汁與楊桃、火龍果等時令水果的組合,同樣圈粉無數。
陳偉平是漳州古城景區甘蔗的主要供貨商之一。
幾年前,他從省農科院引種“閩引黃皮果蔗”。目前,其位于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的果蔗種植基地,已發展到100多畝。“畝產可達9~10噸,每公斤收購價超過2元,畝產值2萬元以上,畝凈利潤可達1萬~1.2萬元。”在可觀的效益驅動下,陳偉平正不斷擴大種植規模。
在這樣的背景下,省農科院專家團隊提出了復興甜蜜事業、重振福建甘蔗產業的構想。這一次,他們將目標鎖定在了果蔗上。
“從歷史中走來的果蔗,在產業化道路上還有許多問題亟待突破。”福建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樹河說,相較于糖蔗,果蔗屬于小眾農產品,長期以來科研投入有限,突破性成果較少。
以品種為例,目前福建主栽的果蔗品種大多源自外引或地方農家品種,如20世紀30年代進入中國的熱帶黑皮果蔗品種“拔地拉”,依然是當家品種,本土品種的代表則是“大田雪蔗”“同安果蔗”等。與糖蔗相比,果蔗遺傳背景更為復雜,育種難度大,傳統雜交育種手段收效甚微,品種更新換代慢,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種植大戶陳長輝則認為,果蔗產業新的增長點,在于產品創新,這離不開精深加工技術。而制約在于果蔗貨架期短,保鮮工藝難以突破。盡管他曾經嘗試過真空包裝、高溫蒸煮等處理,但都很難做到在延長保鮮期的同時保留甘蔗的原汁原味。
有感于此,省農科院甘蔗研究團隊重裝出發。事實上,幾年前,依托該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設立的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漳州試驗站,便調整了定位,將科研方向從傳統糖蔗轉向果蔗領域。
“我們將在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中國作物學會甘蔗專委會、福建農林大學國家甘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隊支持下,積極組建‘中國果蔗研究中心’,充分發揮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漳州試驗站平臺優勢,深化與全國蔗區科研院所、企業合作,在福建、云南、廣西、浙江等省內外主產區合作建立若干甘蔗科技示范縣、示范鄉鎮、示范企業。”福建省農科院亞熱帶農業研究所所長張明輝說,未來將重點圍繞果蔗種質資源收集、優異品種選育、健康種苗繁育、綠色高效栽培、精深加工等方面,生成重大科研項目,創制高價值專利成果,制定高水平產業標準。
張明輝希望,續寫甜蜜事業,再現甜蜜記憶,讓一根甘蔗撬動起科研與產業“兩頭甜”。(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林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