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全面開展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項目
讓“頭雁”飛得更高為“雁陣”更好領航
在福州市長樂區江田鎮江田村,陳穎(中)正在察看剛采收的土豆。
福建“頭雁”項目學員赴浙江參加體驗式培育。(受訪者供圖)
核心提示
這幾天,福州市長樂區榮端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宜端剛剛結束浙江考察之行,鄰鎮的種糧大戶陳穎就迫不及待趕到他家,探討起考察感受。
王宜端對位于諸暨市的米果果小鎮印象最深刻。這個集“吃、購、游、賞、學”于一體的綜合性功能小鎮,已成為當地網紅打卡點。同樣有志于發展休閑農業的王宜端和陳穎,從中得到不少啟發。
王宜端與陳穎,是福建省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同班同學。此次浙江之行,是其中體驗式培育的內容。
眼下,福建正全面開展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該項目計劃每年為全省各縣(市、區)培育10名“頭雁”,力爭用5年時間培育一支能夠引領一方、帶動一片的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隊伍,帶動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雁陣”。
“頭雁”的成長與困惑
陳穎,新農人與傳統農民觀念碰撞中成長起來的“頭雁”。
2011年,陳穎還是三明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大二的學生,因訓練時受傷,休學回到老家福州市長樂區江田鎮江田村。其間,家里的一場火災打破了平靜的生活。他索性退學,幫父母打理家里的馬鈴薯生意。
長樂是福建馬鈴薯主產區之一。冬春種馬鈴薯,夏秋輪作一季水稻,是當地主要耕作模式。作為村里的種糧大戶,陳穎的父母種了20多年馬鈴薯,2010年還開辦了利豐農業合作社,吸納20多戶農民參與,經營面積2000多畝。
與父輩“經驗種地”不同,陳穎更主張“科學種地”。一有時間,他就向當地農技部門、省農科院專家取經。但陳穎發現,這些種了半輩子地的農民,打心底里排斥新技術。
“以植保環節為例,傳統的做法是見到蟲子就打藥。”陳穎說,防治效果好不好,關鍵在是否選對了最佳施藥窗口期。比起成蟲,幼蟲對植株傷害更大。因此,在低齡幼蟲盛發期集中用藥,更加事半功倍。為此,他引進了一套蟲情測報系統。該系統能夠自動誘捕害蟲,統計分析蟲情,根據蟲期規律測算黃金用藥期。
看到了蟲子卻不能馬上打藥?村民們直言聞所未聞,說什么也不答應。于是,陳穎帶著植保專家來到合作社,開辟試驗田,把鄉親們都叫上圍觀測產。結果表明,采用科學防治方案后,用藥頻次少了兩次,成本降低了40%,產量卻提高了20%。眼見為實,自然心服口服。曾經對大學生種田不屑一顧的村民,現在每到蟲期,總要跑到陳穎家打聽:“哪天打藥好啊?”
“要推廣新技術新方法,光說不行,必須領著他們去田頭,看效果、看反差。”返鄉10余年,陳穎逐漸摸索出了與農民打交道的策略,也慢慢從農業門外漢成長為能夠帶動一方的鄉村“頭雁”。
陳穎積極學習農業先進種植技術,又繼續深造,拿到了四川農業大學學士學位。這些年來,他引導村民以資金、土地、技術入股合作社,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購置30多臺(套)農機具,為周邊3000多畝農田提供耕種防收全流程機械化服務;開辦“田間學校”,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與江田供銷合作社開展戰略合作,統一采購農資……
然而,這個“90后”頭雁,又有了新的困惑。這幾年,馬鈴薯行情不錯,但單一的產業結構畢竟附加值不高,還經常因霜凍面臨減產風險。陳穎想著,能不能帶動村民發展深加工、鄉村旅游、研學等業態,走一二三產融合道路。早在2019年,他就試著辦起了水果采摘園。但幾年下來,既不賺錢也不虧錢,經營不溫不火。陳穎苦于尋求突破,卻不得章法。
這個時候,一場面向“頭雁”群體的培育計劃,為他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量身定制培育方案
其實,陳穎面臨的是鄉村“頭雁”的普遍困惑。
“鄉村‘頭雁’的最大使命就是聯農帶農、興農富農,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再造傳統農業,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福建農林大學鄉村振興學院副院長黃順容長期關注“頭雁”群體。他認為,要全面激發“頭雁”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首先要突破其自身的局限性,“一些‘頭雁’或許是個種養能手,但對政策方向、行業態勢了解不透,發展壯大和轉型升級過程中,也難以對接到有效的資源”。
“頭雁”項目,直擊痛點。
去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在全國范圍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為“頭雁”群體開展系統性培養和綜合性支持。同年8月,福建“頭雁”項目啟動,首批計劃培育800名“頭雁”,由福建農林大學承擔培育任務。
“我們針對帶頭人從事的產業類型和自身需求,開展定制化、體驗式、孵化型培育。”福建農林大學鄉村振興學院教育融合發展專員、“頭雁”項目班主任劉飛翔說,每個學員需要接受為期一年的培育,包括60學時線上學習、120學時集中授課、一系列考察互訪以及一個導師團隊幫扶指導。“學員帶著問題和需求來,帶著新觀念新思路、政策信息、市場資源、合作網絡回去。”
2月15日,福建“頭雁”項目第四期高效生態種植培訓班開班。陳穎與王宜端成為同班同學。
“農村政策與法規”“農業經理人基礎”“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技術”“作物綠色防控及科學使用農藥”……在集中授課階段,這些量身定制的課程,豐富了陳穎的知識結構。帶著問題來的陳穎,還從一系列鄉村振興案例中得到了啟發。
平潭綜合實驗區金井片區龍海村第一書記游祖勇分享的鄉村文旅產業發展案例,讓陳穎找到了聯農帶農、興農富農新的切入點。
龍海村位于牛脊山風景區之麓,歷來文風鼎盛,早在清代就有文人雅士在此開辦書院講學。但過去,村里產業結構單一,村集體收入薄弱。隨著一批鄉賢資本和政策資源下鄉,當地策劃生成了一系列文旅項目。其中,拳頭產品“平潭·龍海閱讀小鎮”項目,挖掘本土歷史人文資源,依托山水田園風光,打造出了別具特色的復合型業態閱讀空間,在與周邊休閑農業項目深度融合過程中,不斷拓展鄉村產業發展的邊界與想象力。
集中授課結束,專業支持依然在繼續。
按照培育計劃,福建農林大學為每個學員配備了導師團隊,包括一名專業導師和一名實踐導師。經過雙向選擇,陳穎的同班同學王宜端與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講師苗立祥、省熱帶作物科研所副研究員張天翔結成了對子。
幾天前,苗立祥帶著團隊來到王宜端所在的長樂榮端農業合作社。王宜端是當地果蔬種植大戶,草莓是其主營產品之一。在生產上,草莓多靠分株繁殖,容易感染斑駁病毒、皺葉病毒等病害。于是,他提出了技術需求:能不能通過組培的方式,批量生產脫毒苗呢?正巧,苗立祥的研究方向就是草莓遺傳育種與栽培技術。雙方一拍即合。王宜端希望能夠引進組培苗技術,解決生產上的病害問題,同時借此拓展業務范圍,發展草莓脫毒種苗產業。
打造“頭雁”培育生態圈
“頭雁”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頭雁”培育也非一日之功。
“以往,針對新農人的培訓,大多是‘一錘子買賣’。”黃順容認為,鄉村“頭雁”在自身發展與帶動農民過程中,總會遇到不同的新問題新情況,階段性的培訓難以解決根本痛點。關鍵在于構建常態化的機制,為“頭雁”們提供可持續支持。
因此,作為“頭雁”項目承接機構,福建農林大學鄉村振興學院提出了構建“頭雁”培育生態圈,打造“頭雁”終身交互學習平臺的構想。
按照構想,這個平臺將包括線上線下兩個部分。
線上平臺,將為“頭雁”搭建供需橋梁。在這里,信息不對稱將被打破,“頭雁”們可以在線發布和展示自己的產品和項目,通過平臺尋求志同道合的合作方,也可以發布技術等需求,第一時間匹配到專家資源,還可以了解科研院校、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據所需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商業模式。
線下平臺,則是一個開放性的眾創空間。這里將集中展示各地“頭雁”歷經千錘百煉而成的創業成果、在實踐中被證實行之有效的鄉村振興案例和模式、別具特色的地標產品。這里還將成為“頭雁”們的娘家。他們可以在這里拓展人脈、交流互動、頭腦風暴,也可以進行項目路演、商務洽談。
“作為開放性的平臺,我們還將面向社會,導入農業科技、金融、物流、市場營銷等資源,吸引農業產業鏈不同節點上的主體入駐,實現資源共享、產業共建,讓鄉村‘頭雁’真正在生態圈中實現自我增值。”劉飛翔說,待到這些“頭雁”羽翼豐滿后,就可以對外輸出經驗與服務,“省內外的鄉村振興項目,可以通過平臺對接到相應的‘頭雁’,委托其開展項目運營,從而實現成功模式的復制與推廣”。
“頭雁”培育與高校教育,還將在良性互動中實現協同發展。
去年掛牌的福建農林大學鄉村振興學院,是福建高校首個實體建制的鄉村振興學院,在全國地方農林院校中首次完整設置全日制鄉村振興相關的本科和研究生專業。福建農林大學鄉村振興學院執行院長蘇時鵬說,“頭雁”培育過程中形成的好經驗好模式,將作為教學案例融入到高校教學中,優秀的“頭雁”還將作為實踐導師參與日常教學,助力培養應用型的鄉村振興人才。(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