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佩奇,這是我的弟弟喬治;這是我的媽媽,這是我的爸爸……” 英國動畫片《小豬佩奇》自兩年前引入中國播放以來,這段開場白已經深入人心,而粉紅色的小豬“佩奇”也成為孩子們最喜愛的卡通形象之一。
在這部戲當中,主角“佩奇”那俏皮可愛的聲音的主人就是來自上海的新生代配音演員陳奕雯。年紀輕輕的她已經擁有了8年的配音經驗。從電視劇、電影、動畫片到舞臺劇和游戲,她演繹過的角色不下百個;而她的聲音也跟隨著角色化身為千百種姿態,飛入尋常百姓家,飛入觀眾的耳朵里。
跟陳奕雯交流,給記者感受最深的是她的謙虛。盡管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她卻一直保持著低姿態和平常心。在工作中可以“上天入地”,甚至打破“次元壁”也毫無壓力的她,卻自嘲在生活中是一個“無趣”的人。“但在配音的過程中,我可以釋放許多從來沒有在生活里遇見過的情緒和感受,我覺得那一刻的靈魂很新鮮,也很自由”。
誤打誤撞入了行
陳奕雯籍貫蘇州,畢業于同濟大學電視編導專業,最初并非科班出身,用她自己的話說,進入配音這一行純屬“陰差陽錯”。
她的第一次錄音經歷要追溯到8年前,彼時的她和很多觀眾一樣,對于配音這個行業一無所知,以為電視里看到的片子都是演員自己的聲音。直到201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一部臺灣偶像電影即將在CCTV6播出,片方需要為女主角找到一把既沒有臺灣腔,又略帶青澀的干凈聲音,當時還是“門外漢”的陳奕雯參加了試音,竟然被片方選上,誤打誤撞開始了自己的配音之路。
這條路開始并不好走。電影里面的女主角是一對性格迥異的雙胞胎姐妹,而這兩個角色的配音工作卻都交由陳奕雯一人來完成。“當時最大的障礙是對口形。需要同時看著稿子上的內容和畫面里演員的表演節奏,將口形嚴絲合縫地對上。那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沒有捷徑走,只能在實踐中摸索。”
所幸她遇到了自己的領路人,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老師王蘇,她也是那部電影的配音導演。看著陳奕雯手足無措的樣子,王蘇老師將她帶進了錄音棚觀摩學習,當看到為男主角配音的演員孫曄在為錄制一場重頭戲而號啕大哭的場面時,陳奕雯被深深地震撼了,她第一次對配音工作有了清晰認識。
“其實對口形只是整個配音環節中最基礎也最簡單的一件事,配音演員這四個字的最終落地的是‘演員’二字,它不是單純機械地念稿,也不需要多華麗的聲線來展現技巧,它需要的是真情實感。”
開竅之后的陳奕雯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任務”,而她已經被這個職業深深地吸引,決心把配音這條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