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民族范兒,這場T臺也夠國際化,貝雷帽、皮短裙、吊肩上衣......色彩絢麗、時尚的搭配,如果當時有電商購物平臺的話,絕對各個都會被賣斷貨。最后出場的模特兒,甚至讓人有種誤入“維密秀場”的錯覺。
小品《黃土坡》也將傳統(tǒng)中國公公與洋媳婦的趣事搬上舞臺,蔡明這次扮作一頭金發(fā)的洋媳婦,與郭達扮演的樸素山村公公首次會面。洋媳婦見面就熱情地去擁抱公公,卻把公公嚇得“瑟瑟發(fā)抖”。公公不懂談戀愛為什么叫“丘比特射中心臟”,洋媳婦也不懂她的中文名“黃花菜”是何含義。因為語言不通,東西方文化與表達感情的方式又各有差異,兩個人碰撞出了許多有趣的火花,讓春晚現(xiàn)場的中國觀眾和外國友人都會心一笑。
在1993年春晚的舞臺上,我們難得看到京劇、川劇、昆曲、豫劇、評書、高甲戲匯聚一堂,在舞臺上“斗技”展絕活,表演各自精彩又無縫銜接,滿足了各個戲迷的口味。臨了,名丑們還秀了一段“眾丑夸雞”, “四川土產(chǎn)怪味雞、西餐大菜咖喱雞、外國傳來肯德基、北京流行榮華雞”真是張口即來,說了太多不免詞窮,丑角們也絕不拘著自己,把“洗衣機、BP機、苔絲姑娘金斯基、奧運大戰(zhàn)洛杉磯、核能發(fā)電機、電子對撞機、垂直起飛戰(zhàn)斗機、無人駕駛偵察機”全都搬來了。
在這一年的春晚舞臺上還有一個讓人無法挪開眼睛的亮點——成龍,大哥首秀就將中國武術搬上了春晚的熒幕,一招一式都是中華民族的魂和力量。1993年春晚將這種“新”搬上了舞臺,不僅讓傳統(tǒng)文化更加富有生機,也與時俱進,為傳統(tǒng)文化注入更加鮮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