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正劇不過時,訴求依然在
歷史正劇的退潮并不突然,曾經主筆過《雍正王朝》的編劇劉和平,在2007年推出新作《大明王朝1566》后,劇作收視率同樣走低,就被視作歷史正劇沒落的開始。“這也是時勢使然。”劉和平后來總結道,2007年該劇在湖南衛視首播,湖南衛視以娛樂立臺,觀眾群與歷史正劇的目標觀眾重合度小,再加上當時播出時段安排在晚上10點之后的非黃金檔,也導致收視率走低。
楊文山對此深表認同,伴隨著古裝正劇在市場遇冷,國產劇的播出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衛視崛起后,以商業和市場為導向的選劇標準會天然地向更容易贏得觀眾的劇種傾斜。當《甄嬛傳》《陸貞傳奇》《宮》等架空歷史劇創造收視紀錄時,衛視更容易買單的劇種也變成了這些古裝偶像劇。”而等到視頻網站進場,可以開出比衛視更高的買劇價碼時,以《仙劍奇俠傳》《花千骨》等玄幻古裝劇為代表的類型又成了主流,歷史正劇作為古裝劇的一個分支,被徹底擠到了邊緣地帶。
但觀眾對精品歷史正劇的訴求依然存在,在反映女政治家羋月傳奇人生的《羋月傳》熱播之時,就有不少觀眾主動提出《大秦帝國》系列中由寧靜塑造的羋八子更貼近歷史真實,還一度帶熱了該劇前兩部在網絡的重播。而最近《大秦帝國之崛起》和《大明王朝1566》重見天日,都可以看做是一種回暖的信號。在劉和平看來,無論是哪個歷史時期,重要的都是觀眾能夠在觀劇之后要有強烈的現實觀照和情感共鳴,能夠做到這一點,才是歷史正劇制作者應該追求的。“當下的中國雖然處在文化轉型期,‘IP’‘小鮮肉’熱鬧一時,但從業者都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因為這些現象都是一時之流行,會速朽,不會成為主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