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行業內還在討論進口工業奶粉(大包粉)和嬰幼兒成品奶粉沖擊國內市場之時,300多個品牌的進口牛奶正成為一支獨立軍團已經悄然“入侵”中國市場。
最新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我國進口液奶總量42萬噸,已接近去年全年的進口量。而以往標榜高端的進口牛奶此輪“自降身價”,低價與國產常溫奶爭奪市場空間。
進口牛奶低價入侵
原本非主流的進口牛奶如今正在大量涌入。
根據海關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8月,國內累計進口鮮奶42.3萬噸,同比增長63.4%,這也已經幾乎追平了去年的進口總量。行業內預計,今年進口鮮奶總量或將超過70萬噸,而這一數字是2014年進口總量的的2倍還要多。
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進口牛奶總量由2008年的幾千噸到去年的46萬噸,而今年前8個月便追平上年,按此速度,進口牛奶的增速快得驚人。而這也意味著,進口乳制品已不滿足光大包粉和嬰幼兒奶粉大量進入中國市場,液態奶也作為一支獨立軍團一并進攻中國市場。
事實上,這并不是第一次進口牛奶嘗試搶占國內市場。在十幾年前,以帕瑪拉特、卡夫等國際乳業巨頭為代表的進口牛奶品牌,曾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但由于產品定位和價格水土不服,連續虧損,最終帕瑪拉特等紛紛退出。
但國內巨大的市場空間依然讓進口牛奶眼紅,從2012年開始,進口牛奶開始了新一輪嘗試,此輪進口牛奶來勢洶洶,利用低價戰略在國內攻城略地,迅速搶占了電商市場的主要份額,還逐步在商超和國內牛奶分庭抗禮。
海關數據顯示,2014年進口牛奶平均價格為1300美元/噸,較2010年的1800美元/噸下降了近3成,2016年8月份進口牛奶的平均價格為968美元/噸,相比2014年又下降了25%。
2014年開始,國內牧場倒奶殺牛,乳品企業經營放緩,但也沒有影響到進口牛奶的高速增長,奶業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進口鮮奶總量已達30萬噸,而2015年這一數字又增長到46萬噸。
而在終端市場,部分進口牛奶則和國產牛奶展開低價競爭。
在主要的電商平臺上,第一財經記者看到,部分德國和法國產的1升裝全脂牛奶的價格僅有6.9元,大部分1升裝進口牛奶的價格也多在8-10元,而伊利等國產1升裝牛奶價格則在11元左右。而在小包裝牛奶上,除了部分知名品牌,進口牛奶的價格已經和國產牛奶整體接近,丹麥某知名品牌的一款牛奶折算下來只有2元一盒。而國內主要品牌常溫奶就算以促銷價格計算,也在3元/盒以上。
如此低的價格,并不代表進口牛奶虧本賣。
王丁棉告訴記者,進口牛奶如果走電商渠道,就算2元多一盒,應該還有一定的利潤。
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記者,由于國際奶價較低,國外主要乳制品出口國的奶價多在2元/斤左右,因此進口牛奶的生產成本并不高,加上進口關稅為15%,增值稅為17%,以及運費和報關費等費用,1升裝進口牛奶到中國的成本約在6-7元,成本再低一些可能只有4-5元。由于目前大部分進口牛奶依靠線上渠道銷售,線上的流通成本也較傳統渠道更低,這也讓進口牛奶的價格空間更大。
相比之下,國產牛奶成本更高,一方面國內原奶收購價格多在4元/斤左右,較進口奶的價格高出近一倍。而且國內乳制品競爭激烈,營銷費用居高不下,以國內兩大乳業巨頭伊利股份和蒙牛乳業為例,今年上半年,伊利的廣告宣傳費為40.7億元,而蒙牛的廣告宣傳費為26.5億元,占到其公司總收入的10%到14%;而消費者的盲目追求,讓進口牛奶在這一方面投入很少。
宋亮認為,就算加上各種費用,目前國內牛奶的綜合成本還要比進口牛奶高出30%到50%,正常銷售的情況下,別看進口牛奶價格賣的更低,利潤反而還比國產牛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