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迷的廣交會,將部分外貿型的中小企業“年關”提前,日漸消失的訂單、越來越薄的利潤。日前記者走訪業界了解到,難關之下,企業也在苦尋過關密碼,紛紛想出招數過年,部分企業選擇暫時合并,也有部分企業開始拓展一些小型生產線,以便度過這個年關。
提前放假
林先生在晉江市陳埭鎮經營一家小型鞋廠,只有一條生產線,往年這個時候正是最后的沖刺階段,在過年前賺一筆,但今年卻只能忍痛關停。原因很簡單:廣交會結束一周多了,但除了幾筆原有的訂單,至今沒有接到一張合作貿易公司的單子。
林先生的這條生產線,是去年下半年擴容改裝之后上馬的,整條流水線滿編大約需要80個工人,每個月能加工大約5萬雙。眼下,最讓他著急的莫過于工人的安置:愿意留下的,他幫忙聯系還在生產的鞋廠;要提前回老家過年的,拿錢出來馬上結算工資,部分還考慮給車費。“現在工人都傷不起啊,幫忙聯系鞋廠的還要求工價也要幫忙談好,要回家過年的部分人希望能多給一些錢。”林先生說,現在工人都很不好伺候,但真正的原因還是要留住一點人情,這樣今后重新開工之后,能夠在第一時間招到人。
不過,林先生自己沒法放假,他的主要出口市場在南非,還是有一些老客戶的關系要維持著,同時還留下兩個會英語的業務員,“有單子的話,還是要接過來,再轉手給其他鞋廠”;當中的價格問題很敏感,只有他和對方的老板知道,“主要的依據還是利潤空間,一般是五五或四六分成”。
記者走訪晉江鞋企發現,林先生的遭遇并非獨家。“跟去年相比,今年采購商到訪量起碼減少了一半。”代工休閑鞋的牧林鞋服總經理陳志棟也顯得很無奈,他的公司出口市場主要分布在歐洲和中南美,廣交會上有下單意向的以老客戶為多,而新客戶只是持觀望態度,不敢貿然下單;甚至有些老客戶因為庫存尚未消化,今年采購的數量也在減少,眼下他糾結著要不要像林先生那樣提前過年,“我有三條線,好幾百個工人,如果就這樣散了的話再招集起來又要再花好多心思和錢”。
大線小用
“這個月還不會有問題,主要是下個月麻煩就來了。”盡管還在苦苦支撐,但陳志棟也在想法子,過好這個年關,這段時間正忙著改建生產線,盡量節約成本。
跟很多企業一樣,陳志棟去年日子好過得很,“只要有工人,不愁沒錢賺”,訂單像雪片一樣飛到公司,于是他在年初決定擴建流水線,將原本的兩條小流水擴建為三條大流水(每一條需要工人八九十個),準備大干一場。今年春交會更是給了這些企業信心,不料風云變幻,下半年原本有意向的采購商要么聯系不上了,要么取消了訂單,“我在外面東拼西湊跑訂單,回到公司還要解決工人的各種要求和糾紛,感覺老了十歲。”陳志棟現在頗有些后悔,實際上對于小企業而言,小流水在應對少批量、多品種的訂單需求,還是很有優勢的。
上半年還在自豪的東西,現在變成了負擔,要做到的就是盡量減輕負擔。“感覺就像拿斧頭劈蒼蠅,做了很多無用功。”對于本錢都還沒撈回來的大線生產設備如今只能進行小流水線生產,陳志棟感覺頗為無奈,現在手上的訂單也陸續有發過來,但很多訂單是所有客戶加起來才有那么幾萬雙,大多數變成只有幾百雙,“款式變多了,生產線肯定也要進行變化”。
隨著單品種大批量的產品越來越少、多品種小批量的產品日益成為主流,一些較大規模的公司也不得不對生產線和管理進行革新。鴻星沃登卡生產相關負責人就透露,生產線更加多元化、培養工人具備多種產品的技能,對于企業而言已經不是規劃中的事情,而是實實在在的需要。
利潤下滑
鯉城區一家童鞋企業負責人林華昊,最近也在糾結不已:年底要給工人多大的紅包?眼下公司的利潤被進一步壓縮,“我們的報價大概漲了10%左右,但很多客人的期望是降低10%,一來一往就是20%”,對于老客戶只能“割肉”護住關系了,現在的毛利還比不上三年前的純利潤。
大幅上升的制鞋成本,壓縮了鞋企的利潤。據海關數據分析,今年以來,我國皮革、橡膠、塑料、化纖等制鞋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國產豬原皮價格已從去年的40~50元一路上漲到80~90元,目前已經突破百元大關。其他原材料也水漲船高,外加招工難、國家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等因素,制鞋行業用工成本平均上漲20%至30%。另一方面,人民幣匯率不斷上升,進一步加大了企業的匯兌損失。
“一般情況下,采購商的預付款是30%,但這個數額只能滿足一半的需求。”林華昊告訴記者,從采購商手里拿不到足夠的資金,只能選擇向銀行貸款或民間借貸,這個時間點要掐得非常準,尤其是民間借貸的高利息,一不小心就會把利潤給吃掉了,辛辛苦苦給放貸的人打工,自己一分錢都撈不到;另一方面是來自材料供應商的壓力,現在晉江、石獅的材料商大多是不見錢不發貨,或者提高材料的起訂量,以防代工廠突然倒閉而血本無歸,這對資金本就不寬裕的中小鞋企而言無疑考驗很大。
并廠過年
“廠門每天都要打開,有人來了都要接待,免得被人說公司倒閉、老板跑路。”已經把訂單都轉給其他企業加工的林先生連連感慨這個年關不好過,幾個老兄弟商量之后,決定并廠以渡過眼前的難關,“至少電費是省了下來,能省一毛是一毛啊”,如果訂單增多而一家鞋廠又不夠的話,再啟動一家,“希望明年下半年能全部重新啟動。”
林先生幾人暫時合并起來的,目前也只能是三條生產線,大多數是小流水,因為從廣交會帶回來的單子,款式多、批量小,這對“聯合鞋企”而言,管理就變得重要起來。林先生表示,由于每個企業的產品都有一定的特點,并廠之后的工人也都是各有所長,所以一方面就是要安排好每個工人的崗位,但又不能讓其中哪一個人感覺被分到賺不了錢的崗位,引發不必要的糾紛,影響工人的效率;另一方面是理順生產計劃以及原廠的庫存材料使用,需要嚴密的流程控制,最重要的就是及時交貨,“人都會有私心,但一定要把矛盾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圍內”。
對大多數中小鞋企而言,內銷還是個能不碰最好不要碰的雷區,但眼下的困難也讓他們不得不臨時救火,其中的一個措施還是利用“年關”資源。陳志棟跟幾個三明、龍巖籍的管理人員商量,讓他們先回老家去招人,“很多人看工廠沒多少事情做,就提前回家的,因此在一些小地方人反而開始多了起來”,這些人一般都是熟練工,對于鞋子的初加工都可以做得來。“如果能夠招到一定量的工人,公司可以運一些機臺過去,弄一個迷你型的生產線。”陳志棟感慨,這種做法的收效應該不會太大,但聊勝于無。 (本網記者 徐錫思)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