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姜建強,東京中華新聞總編、旅日作家
美國現代慈善文化的始祖是卡耐基,這位美國鋼鐵大王說過這樣一段話:有錢人在道義上有義務把他們的一部分財產分給窮人,因為所有超過家用之外的個人財產都應該被認為是讓社會受益的信投基金。
卡耐基這段話,涉及到對慈善的本質理解。依筆者來看,也顯然是有問題的。我辛辛苦苦賺的錢,為什么要拿出來給素不相識的賺不了錢的他人?他人為什么不能像我一樣努力、像我一樣吃苦去賺錢呢?更進一步思考:有錢人給你錢,是救濟你的生活還是救濟你的尊嚴?是救濟你的能力還是救濟你的貧困?
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深入思考,并結合當代中國的慈善與扶貧,我們發現,既是成功的企業家又是出色的慈善家還真不在少數。作為慈善的研究個案,恒大集團老板許家印最為典型。
許家印在第十屆“中華慈善獎”表彰大會上作代表發言
許家印及其恒大集團在過去的22年時間里,累計交稅超2000億,各種慈善公益捐款超過115億元,每年為社會解決就業人口260多萬人。而且他本人連續8次獲得“中華慈善獎”。更值得一提的是,從2015年12月開始,許家印帶領恒大集團結對幫扶貴州畢節市,無償投入110億,到2020年幫扶全畢節100多萬人全部穩定脫貧。到現在,已經整整三年了,捐贈到位的款項達60億,初步脫貧人口超過30萬。
恒大援建的“奢香古鎮”
讓更多人改變命運——這是許家印參與慈善和扶貧的基本點。這個基本點的高度就在于:跳出了卡耐基給社會買單論或給個人能力買單論的雙重困惑。從這個基本點出發,許家印為自己的行善扶貧推出三個很值得研究的慈善概念:飲水思源、回報社會、承擔社會責任。
恒大在畢節援建的蔬菜產業基地
這三個慈善概念的邏輯連帶在于:你的財富來自于何方?許家印的表述是非常中國式的“飲水思源”。因為飲水思源了,所以回首一看,自己的財富原來是來自于這個社會。那么,來自于哪里就要返恩于哪里。所以,許家印第二個慈善概念是“回報社會”。請不要輕看這句看似人人會說的大白話,出自擁有巨額財富的首善之口,它的意義怎么估價都不會過。因為要回報社會,或者為了不至使回報社會成為一句空話,“承擔社會責任”這個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只有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是社會責任,回報社會才能落實到實處。這也就是說,慈善與扶貧不僅僅是表面的出錢或者出錢的多少,它首先是一種責任,是一種變革社會、營造新的社會關系的責任。
恒大扶貧隊員在前往走訪貧困戶的路上
許家印的“飲水思源、回報社會、承擔社會責任”三大概念,自然地構成了中國慈善學的基本要素。用這三大基本要素構成的慈善學,表明慈善已經不是個人博取社會尊重的一種手段,而是成為人們精神追求和道德完善的一個完美過程。
大哲學家康德說過,慈善的結果是有利于全體人的善。中國文化也講究“善”,“人之初,性本善”“上善若水”“積善之家比有余慶”等等,訴說的都是人與人之間是靠“善”來維系的,社會的文明也是靠“善”來推動的。辯證看,許家印一直以來的慈善和扶貧行為,就是一個大的學問框架:他有情懷,這是慈善的美學;他有理性,這是慈善的哲學;他有愛心,這是慈善的倫理學。
真正的慈善家在本質上并不扮演道德家或施舍家。真正的慈善家只關注一件事——社會責任。這也是許家印所框架的中國慈善學三要素的新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