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2月19日電 題:盲人貧困戶何發能走出“光明”路
新華社記者吉哲鵬、林碧鋒
今年春節,云南省會澤縣娜姑鎮落水村的盲人建檔立卡戶何發能格外輕松,這是大兒子何仲華工作后第一個全家團聚的春節。
會澤縣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山大溝深、基礎條件差,全縣的貧困發生率一度達47.99%。
在當地,何發能家是因學、因病致貧的縮影。2005年,何發能因葡萄膜炎導致雙目失明,為治病花去數萬元,供養兩個兒子上學、贍養老人的重擔壓在了妻子夏元惠肩上。
貧窮在這個家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孩子兩三歲的時候想吃糖果,只能撿起一張水果糖紙去舔舔。我雖然眼睛看不見,但是心里疼,一張糖紙能舔出什么味道?但是家里買不起。”何發能說起過往,一旁的夏元惠忍不住落淚。
2017年2月,記者第一次走進何發能家,當時他家還是破舊的土坯房,屋內沒有什么像樣的物件,舊彩電、破沙發也是親戚送的,屋頂被煙霧熏得漆黑。
為了供兩個兒子上學,夏元惠省吃儉用,湊錢在家里養牛、養豬、養雞,連雞蛋也不舍得吃。
念過中學的何發能、夏元惠兩口子沒有向貧困低頭。2014年7月,何發能的大兒子何仲華被北京大學錄取,這對夏元惠來說既是希望,也是壓力。幸運的是,北京大學、會澤縣政府、愛心人士等給予這個家庭很大幫助,讓何仲華順利入學。
2016年,何仲華休學入伍,一方面鍛煉自己,一方面幫家里減輕負擔。“我在部隊里很節儉,到2017年底給家里攢了將近9000元補貼家用。”他說。
今年春節前,記者再次來到何發能家。相比4年前,當地政府已將他家的房子進行了抗震加固,粗壯的鋼梁讓老屋更加安全,黑黝黝的屋頂換成了白色帶花紋的吊頂。
“這幾年的變化相當大,大兒子找著工作了,小兒子也考上大學了。家里的土地流轉了一部分,每年有3000元收入。村里還安排我媳婦做保潔員,每個月有800元收入。現在,我心里的壓力也不那么大了。”何發能說。
經過多年煎熬和努力,這一家人已經走過了最艱難的歲月。2018年,何發能家脫貧摘帽。2020年9月,何仲華從北京大學畢業后到云南省建水縣的一所中學教書,有了收入后,他還能補貼正在西南政法大學讀大二的弟弟。
今年春節,何仲華特意帶了建水牛干巴、豆腐等年貨回家團聚。“雖然我爸爸看不見他的世界,缺少了一片光明,但是對于我們來說,父母給我們的光明比太陽還溫暖,而且我們會把這份光明繼續傳遞給更多的人。”他說。
何發能家是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縮影。2020年11月,云南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暫時的貧困不是永遠的貧困。假如錢不用在教育上,不用在下一代身上,那是永遠的貧困。”何發能說,“擺脫貧困,真的是一場不能輸的戰斗,我們已經打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