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3日電 中科院院士、國家癌癥中心主任赫捷23日指出,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逐漸加快,加上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環境暴露等一些原因,使我國癌癥發病仍然處于逐漸上升的態勢。另外,我國癌癥5年生存率在近十年來已經從30.9%上升到40.5%,提高了將近10個百分點。但是與發達國家5年生存率還有一些差距。
國新辦2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有關情況并答問,有記者提問,大家對癌癥都很關注,癌癥也給患者的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這一方面國家有沒有什么考慮?
赫捷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逐漸加快,加上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環境暴露等一些原因,使我國癌癥發病仍然處于逐漸上升的態勢。目前,我國癌譜正處于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癌譜過渡的階段,像發達國家高發的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等不斷上升,以發展中國家高發的消化道癌癥比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有所下降,但整體負擔仍然較重,癌癥整體防控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
關于癌癥生存率問題,赫捷介紹,我國癌癥5年生存率在近十年來已經從30.9%上升到40.5%,提高了將近10個百分點。但是與發達國家5年生存率還有一些差距。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們國家癌癥發病的前幾位惡性腫瘤大部分是預后比較差的,比如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像剛才提到的食管癌、胃癌、肝癌都是預后比較差的。
另一方面,我們國家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覆蓋人群還相對比較少,大眾主動參加防癌體檢的意識還不夠強,大多數患者在發現癌癥的時候就已經是中晚期了,因此它的治療效果比較差。此外,臨床規范化診治以及同質化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赫捷表示,要想提高癌癥生存率,預防和早診早治是比較關鍵的。國家近年來在推進癌癥防治方面下了大力氣,將癌癥防治行動納入健康中國行動15個行動專項,先后頒布實施了兩輪癌癥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去年,10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實施八個重大行動,其中早診早治推廣行動是八大行動之一。未來,將從優化服務供給和引導服務需求兩大方面同時發力,推進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向縱深發展。
一是不斷擴大篩查服務供給。近年來,國家通過擴大中央轉移支付形式,提高癌癥早診早治項目覆蓋范圍,鼓勵地方將癌癥篩查納入政府民生項目等措施,擴大癌癥篩查覆蓋范圍。目前,已有天津、上海、浙江等地將高危人群結直腸癌等重點癌癥篩查納入地方公共衛生項目或政府民生項目,免費向居民提供。下一步,我們將積極鼓勵地方將癌癥篩查納入地方項目,惠及更多百姓。
二是不斷提升篩查服務能力,積極探索推廣篩查適宜技術。目前,國家已經將癌癥篩查和早診培訓納入了國家緊缺人才培訓項目。下一步,國家癌癥中心將積極發揮國家中心的技術引領作用,加大人才培訓力度,提升各級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的癌癥早診早治能力和水平。同時,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適合我國人群的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模式,并且進行推廣。
三是不斷提高群眾防癌意識。繼續加強防癌科普宣傳,提升廣大群眾的防癌意識。國家癌癥中心剛剛編制完成《癌癥預防與篩查指南(科普版)》。希望能夠進一步提高廣大群眾對癌癥篩查的接受度和主動性,以多種形式推進群眾主動參與癌癥篩查項目。
“當然,從國家層面也將繼續集中優勢資源,重點攻關研發新型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技術,讓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百姓。”赫捷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