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 馬海燕)10月19日,中央電視臺播出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第三集《踏石留印》。畫面顯示某地產公司卷入一場官員行賄,盡管解說詞中并未出現相關企業的名字,20日萬科還是作出回應,責成相關子公司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的調查取證工作。
一部電視專題片受到全社會關注,甚至引發進一步問題調查,這在近年來并不多見。在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召開前夕,這部專題片的播出,再次敲響反腐警鐘,也讓民眾看到執政黨反腐永遠在路上的決心。
諸多落馬官員出鏡,或流下悔恨的淚水,或剖析自己思想滑坡的軌跡,給廣大黨員干部上了生動一課。
“錯不在官場,錯不在商場,錯在自己。”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說。
“人生都是現場直播,沒有辦法重來,而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亙古不變的。”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說。
“我家‘于姐’成了江西權錢交易的代名詞,家教上我是一個不稱職的父親,不稱職的丈夫。”十二屆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蘇榮說。
“我自己腐敗了,但是我非常期盼中央能夠加大反腐敗的力度。”全國人大環資委原副主任白恩培說。
這樣的同期聲比任何反腐敗政治教育都要來得直接和有沖擊力。
據悉,為拍攝這部8集專題片,攝制組先后赴22個省(區、市),拍攝40多個典型案例,采訪70余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紀檢干部,采訪了蘇榮、周本順、李春城等10余個因嚴重違紀違法而落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
很多腐敗細節也隨之曝光,比如白恩培的妻子讓別人為她花1500萬元人民幣買手鐲,周本順的保姆司機兩年工資上百萬,周本順的超標豪宅、萬慶良的山頂餐廳、高爾夫球下的交易一一在鏡頭前呈現。還有為規避“八項規定”到企業隱蔽高檔餐廳用餐、用礦泉水瓶裝茅臺、吃1米長鱷魚尾的做法,讓民眾在感慨這些奢華“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時,也會不由反思:人吃三頓飯,只睡一張床,要那么多超標的享受做什么?
專題片對腐敗的形成過程揭示得更為深刻。山西官場的塌方式腐敗背后是上行下效,為了買官索賄受賄,買官后再加倍索回的惡性循環;蘇榮在擔任省委書記的前兩站并未有大的問題,但在最后一站江西卻開始了權力變現的瘋狂……腐敗長此以往損害的是政治生態,而修復政治生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反腐永遠在路上不是一句口號,更是一個長期任務。
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既是一次反腐敗的成果展示,也是執政黨反腐敗“力度不減、節奏不變、尺度不松”的宣示。它再次重申:不管是誰,不管哪個級別,不管以哪種形式,只要腐敗了就會面臨黨紀國法的嚴懲。
腐敗傷害的是民心,民心則是執政之本。正如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主任謝春濤所說,人心向背非常重要,人心如果失去了之后再想來挽回則很難。抓好黨風才可能預防減少腐敗的發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