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丹山甲東南、巖骨花香冠天下、朱子理學遠流傳……蛇年新春,武夷山創新消費場景,以文化興賦能旅游旺,以非遺之名守護年味,點燃2025年文旅消費“第一把火”。數據顯示,春節假期前三天,武夷山累計接待游客47.0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累計5.59億元。
文旅盛宴賀新春
1月29日,正月初一,來自甘肅的劉女士帶著孩子早早來到景區南路口,感受武夷山的新春氛圍。這是她近幾年來第一次帶孩子出遠門,“這里處處充滿了年味,我們還品嘗了武夷茶宴,以茶入菜,很有特色,一家人吃得很開心”。
蛇年新春,萬象更新。武夷大地處處彌漫著喜慶與歡樂的氣息。
山前街雅集、印象市集、60米金蛇賀歲造型、“舞動百米中國龍”、新春跑、騎行、非遺文藝展演、茶席茶會……春節假期,武夷山在青山綠水間有機融入靈蛇獻瑞、國潮燈籠、錦繡彩旗等傳統文化元素,并推出39場非遺迎春活動。
“1月以來,武夷山催生諸多文體旅商新體驗、新熱點。”武夷山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福茶迎新 樂享非遺”海內外游客武夷山跨年活動、千人茶山徒步、崇陽溪百里畫廊漫游道自行車騎游、新年游園會、迎新茶文化主題展演等10余場文娛體育會展活動輪番開展,為區域經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有“新鮮感”、有“氛圍感”、有“儀式感”、有“參與感”、有“滿足感”成為武夷山的新標簽。
在國家公園看碧水丹山、在生態茶園品味人生、在漢城遺址對話歷史……來自北京的朱熙和家人在春節前兩天來到武夷山,在游玩體驗之后,他將“風景美”“文化濃”“體驗好”的好評留給了這里。
青山綠水賞心悅目,傳統文化引人入勝。去年5月,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正式啟動運營,風景道涉及203個村的環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緩沖帶、綠色發展支撐帶與民生改善輻射帶,將散落在沿線的歷史遺存串珠成鏈,集中展示了當地最優質的自然遺產、生態景觀、人文景觀。
“300年前,一條偉大的茶葉貿易之路從下梅村啟程,武夷山的茶北上跨越亞歐大陸,沿萬里茶道抵達俄羅斯以及歐洲。在這條‘世紀大動脈’最東端的起點,武夷茶曾經以‘最東方’的生活方式影響著世界。”跟隨導游的介紹,來自上海的周麗萍一家沿著下梅村的石板路漫步前行。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五夫鎮,不少游客前來追尋朱子足跡,感受圣賢魅力。
借助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武夷山旅游正從一季到四季,變“網紅”為“長紅”,全面推動文旅融合,豐富業態空間、布局多元項目,將傳統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擦亮文旅招牌。
文旅項目不停工
連日來, 武夷山積極備戰2025年福建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在多個重點文旅項目建設現場,建設者堅守一線,保工期、搶進度,用拼搏干勁迎接新年。
1月28日,除夕,在武夷山市度假區武夷廣場內的“月映武夷山”項目工地現場,100余名建設者化身“新春趕路人”,在各個作業面上忙碌著。他們或綁扎鋼筋,或電焊,或搭支架,或吊裝物資……一派繁忙的建設景象。
“目前,項目B區看臺鋁板、側墻粉刷均已完成,地下室二次結構砌筑也已完成,正在進行輕質隔墻安裝以及抹灰、刮膩子,舞臺區域的樓承板鋪設已經完成約600平方米。”現場項目經理鄭傳寶說,春節期間,他全程值守項目工地,保證施工管理正常有序。
作為大會的重點項目,總投資約2.28億元的“月映武夷山”以朱子文化為載體,深挖朱熹叩山、訪友、游學等經歷,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創新融合,打造集文化宣傳、演藝、會議、活動等功能于一體的全天候、綜合性項目。
春節不停工,只為重點項目早日建成投產。福建武夷山文旅集團副總經理鄭豐表示,作為大型室內浸入式多媒體實景秀,項目建成后將有效彌補印象大紅袍等演出白天不能看、雨天沒法看的短板,為文化消費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選擇。
據悉,2025年武夷山市全年謀劃文體旅活動98項,通過培育文旅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激活市場消費潛力,持續做大流量經濟,把活動“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