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內容之一,武夷學院日前舉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志成長成才”——武夷學院“光明獎學金”優秀在校退役大學生士兵表彰暨報告會,表彰11位同學為“武夷學院‘光明獎學金’優秀在校退役大學生士兵”,每位發放獎學金5000元整。受表彰的海峽成功學院2017級通信工程專業的鄭立勇表示:“退伍不褪色,做校園里牢記初心使命的排頭兵,傳承守望信仰、赤膽忠誠的紅色基因,鑄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政治信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勤奮學習、勵志成長成才,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依托“3+1”“4+0”閩臺教育交流項目的實施,武夷學院與臺灣50多所高校開展教育交流,與23所臺灣高校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建成海峽成功學院、玉山健康管理學院,申報了13個專業為“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合作校之多,布局之廣,在省內新建本科院校名列前茅。
合作辦學探新路
2011年,武夷學院獲批閩臺合作辦學高校,開展閩臺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學校為此專門成立海峽成功學院,實施“3+1”閩臺聯合培養模式,共同培養本科層次應用型、技術技能型高級專門人才。
相較于部分高校的閩臺合作項目集中一個或兩個專業學院的做法,武夷學院采取“集中管理、專業銜接”模式,即學生日常管理、教學常規管理、對臺合作協調集中于海峽成功學院,而具體專業教學則銜接于校內各專業所在的學院。
“這種模式能較好地保有原來校內優勢,而且合作項目廣泛分布于各個專業院系,大大拓展影響范圍和受益面。”海峽成功學院院長盧明添說。
開展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8年多來,武夷學院與臺灣合作高校、合作臺資企業聯合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聯合組建教學團隊,開展專業、課程、教材等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也增進了兩岸同胞的了解與友誼。目前該學院每年招生專業在6~7個左右,歷年新生報到率均達到97%以上。
依托閩臺高校聯合培養項目這個交流平臺,2015年,武夷學院又與臺灣中華海峽兩岸教科文交流學會(臺灣玉山大學聯盟)共建玉山健康管理學院,采取“4+0”模式共育應用型人才。該學院直接引進臺灣高校優質教學團隊、先進教育理念和辦學理念,開設園藝、旅游管理等6個專業。
“我們與臺灣高校合作的內涵在不斷提升,合作辦學模式在同類高校中的示范作用日益凸顯。”玉山健康管理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文斌說,“學生交流是閩臺合作辦學的重要內容,學院力爭在兩岸學子間架設橋梁,積極推動雙向交流,增進閩臺學子情誼,為閩臺交流合作的長遠發展添磚加瓦。”
截至9月,武夷學院采取“3+1”“4+0”模式開展閩臺合作辦學的在校生規模達3000多人,居全省高校前列。
交流互鑒促提升
“閩臺聯合培養人才項目極大推動了與臺灣高校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了我校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對學科專業建設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產生積極推動作用。”武夷學院院長吳承禎表示。
互派教師授課是重要的合作橋梁和實現載體之一。臺灣高雄大學、彰化師范大學、朝陽科技大學等高校分層次、多維度選派優秀老師為武夷學院師生講授建筑學、通信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旅游管理等專業課程。
“兩岸在教材上、理論上和實驗中都有很多合作和互補促進的空間。從實踐性來說,他們更早的時候就向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學習,培養應用型人才,對于職業教育這塊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武夷學院商學院張碧聰老師表示,2017年,她帶領56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大學生到臺灣彰化師范大學交流了一學期。“臺灣教師大多擁有在教育發達國家的留學經歷,教學視域更為寬闊,因而在設計課程內容和課堂場景時,常給我們啟發,也深受學生歡迎。”
“大陸的互聯網更發達,以保險學為例,大陸的業態更多元化,互聯網保險、保險科技等比臺灣有優勢。”武夷學院商學院保險系主任、臺籍博士周林毅表示,在武夷學院任教3年多來,他感受到兩岸教學各有優勢,上課時,他會向學生們講兩地的經典案例,每次回去也會和臺灣的老師交流大陸的教學經驗。
目前武夷學院大部分院系參與了閩臺合作項目,派遣了一系列專業骨干教師赴臺交流學習,也都有若干批次的臺灣教師來校授課交流,其中全職聘用的臺籍博士達34人。
政策扶持一家親
地處閩北山區的武夷學院,何以能吸引那么多臺灣人才,閩臺合作辦學開展得有聲有色?
在武夷學院臺港澳僑辦主任盧明添看來,武夷山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學校推出的一系列吸引臺灣人才優惠措施,是原因所在。
武夷山文化底蘊深厚。武夷山蘊含豐富的朱子文化、茶文化、閩越文化、武夷文化等優秀文化,借助這一優勢,武夷學院多次舉辦“海峽兩岸暨港澳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第四屆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等大型學術會議及夏令營活動,推動兩岸教育、學術、科技、文化交流,達成文化認同,增強吸引力。
“武夷學院對臺籍博士教師優厚的待遇和政策支持讓我受益頗多,讓我能踏實地在這里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臺籍博士、武夷學院生態與資源工程學院饒瑞曄副教授表示。他先后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參與在研省教改課題2項、省部級項目3項,發表論文數20余篇,其中SCI論文10篇,第一作者6篇,授權專利3項,并入選“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他指導學生參加“挑戰杯”福建省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先后榮獲二等獎、三等獎。
學校出臺推進閩臺合作的實施意見和《武夷學院臺籍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職務聘任條件》等系列制度,持續優化臺籍博士在校工作機制,加大吸引臺籍高層次人才來校任教的政策支撐。還在每年的預算中增設了“閩臺師生交流專項”用于支持閩臺雙向師生交流。前不久,武夷學院獲批2020年起面向港澳臺地區招收本科生的資格,是今年福建省獲批的唯一一所高校。這對該校豐富招生類型,擴大生源范圍,加強與港澳臺地區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有著重要意義。
“今后武夷學院將進一步探索深化閩臺合作辦學的機制與模式,努力成為閩臺合作、產學研結合的先行先試平臺和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試驗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試驗區,為我省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作出貢獻。”武夷學院黨委書記肖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