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聚光燈下,主播用略帶鄉音的英語介紹著產品;一旁的客服飛速敲擊鍵盤,與下單的客戶進行溝通;技術人員時刻關注著跨境網絡專線的連接情況……時間是北京時間下午1點,北美地區收看購物直播的黃金時間。由于時差的關系,類似的景象在南平市建陽區幾乎24小時都在發生。
去年9月,建陽區榮膺“中國直播電商發展示范城市”稱號,全區擁有直播間2000余間,從業人員近2萬人,直播銷售額超50億元。這座人口30余萬的閩北小城,蘊藏著貨銷四海的“流量密碼”。
用足區域優勢
走進位于建陽區崇泰街道的三簡茶界供應鏈有限公司,近2萬平方米的大型倉庫有條不紊地運轉,緊鄰的順豐物流車場即時地將貨品發往各地。該公司成立一年有余,月均銷售額已達5000余萬元,茶產品發貨量居全省前列。
“公司創業團隊早年的經營重心在云南,之所以轉移到閩北,很大原因在于這里的地理優勢。”三簡茶界供應鏈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潘德懷對記者坦言,南平市地處閩浙贛交界,交通便捷,不僅能輻射更大范圍的消費群體,也鄰近我國主要茶產區,便于和上游茶企展開對接。
除了齊全的茶葉品類,記者在公司的倉庫中還看到了產自閩北的各類農特產品、浙江的茶器、江西的茶點和廣東的陳皮,結合時興的“圍爐煮茶”和春季預防流感熱點,由茶葉延伸出的各類“茶伴侶”產品在直播中也頗受歡迎。
“相比于傳統電商,直播電商更考驗商家‘講故事’的能力。”在建陽區商務局副局長曾生財看來,閩北有著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建陽更是建盞的發源地,這為相關產品的直播銷售提供了良好土壤,觀眾的消費意愿和黏性都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工藝品獨具的美感,在直播間的各類燈光下能夠很好地展現。因此,以建盞為代表的工藝品成為建陽區直播電商的另一張“王牌”。如今,90%以上的當地建盞均通過直播電商售出,同類產品占全區直播電商銷售額一半以上。
建強人才隊伍
“直播電商是一項專業活,但加入這個行當的人卻很少是對口專業出身。”回顧近10年當地直播電商產業的發展史,建陽區電子商務協會常務副會長林李杰道出了曾經制約產業發展壯大的瓶頸——從業人員專業度低,不經培訓難以直接上崗。
針對這一癥結,建陽區拿出“真金白銀”:對開設符合規定的培訓項目,給予每人次1000元的培訓補助;聘請150余位專家人才組成電商導師團,提供精細化指導服務;攜手上海亞視基地、深圳星工廠、微谷中國等直播基地,共開展各類電商直播培訓和練技活動351場次。
與此同時,通過摸底建陽籍電子商務、信息技術、物流管理等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需求;搭建22家電商就業見習基地、12家電商校外實踐基地;提前對畢業生開展電商崗前培訓考核……建陽區打出引才與育才的“組合拳”。
“變化是顯著的,過去不少員工需要從零開始培訓,而這兩年已可以較容易地招聘到經驗豐富的從業者。”如今,林李杰經營的本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已拓展出21個直播間,他告訴記者,電商直播人才“濃度”的提升,不僅是當地全面常態化培訓的成果,也是從業意愿增強的真實寫照。
直播聲傳海外
“得益于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去年我們從建陽外國語中學、校外教培機構招募到一批外語水平過關的員工,成功搭建了跨境電商主播團隊。”張偉是建陽區首批試水跨境直播電商的經營者,走進他開辦的素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撲面而來的沖勁與活力令記者印象深刻。
數據顯示,建陽區直播電商從業者的平均年齡在26歲左右,約30%接受過高等教育。張偉和他的合伙人都是學技術出身的“90后”,2018年回到家鄉建陽創業以來,張偉先后為130余家商戶提供直播運營服務,月均商品交易總額達1.1億元,成為省內唯一的百度官方授權直播基地。如今,其進軍TikTok平臺的直播間同樣“新意滿滿”。
“海外平臺的優勢在于更靈活的營銷模式,消費群體對直播娛樂性的需求也更高。”素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創業團隊的王毅明介紹,以工藝品銷售為例,除了常見的驗真、開窯、講故事的直播模式外,他們還推出“泡沫池撈物”“套圈”等玩法,不僅吸引了眾多海外華人關注,也頗受不同文化背景觀眾的歡迎。(福建日報記者 賴昊拓 通訊員 周心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