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建甌市川石鄉2023年度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大比武”活動鳴鑼開賽。今年初以來,川石鄉按照“村級申報、部門審查、鄉鎮審核”的程序,確定7個項目進入“大比武”決賽。
比武現場,各村書記帶著精心謀劃的項目,采用“現場演講+PPT文稿演示”相結合的方式,結合本村的基本情況、產業發展現狀、未來發展規劃,從總體思路、項目概況、建設內容等方面對項目實施方案進行陳述。來自縣鄉兩級的評委就經營方式、可操作性等對各項目逐一“挑刺”提問,匯報人對提問進行現場答辯,由評委組對項目逐一打分。
經過激烈角逐,慈口村雷竹產業配套建設項目獲評“最優項目獎”,后坪村、伏演村、洋屯村的3個項目獲評“優秀項目獎”。
比出精氣神 賽出好經濟
2021年以來,川石鄉要求每村至少謀劃上報一個集體經濟經營性扶持項目,倒逼村黨組織結合本村實際精心謀劃項目。今年,川石鄉在原有基礎上再加碼再提升,開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大比武”,調動各村謀劃項目的積極性。
“‘大比武’帶來了從‘等靠要’到‘比著干’的變化。”川石鄉黨委書記魏志廣說,2021年以來,川石全鄉14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達到10萬元以上,其中達到50萬元以上的3個、20萬元以上的6個。
“得知有這個‘比武’,我們全村上下都憋著一股勁,聚精會神謀項目,打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翻身仗。”慈口村黨支部書記張蕃強說。
今年年初,慈口村兩委干部商討決定,謀劃并實施“雷竹產業配套建設項目”,并以此為契機,壯大雷竹產業,推動雷竹品牌推廣和產品銷售。一經決定,村里馬上組織召開村民代表、黨員及種植大戶會議,對項目選址、投資估算與籌措、收益分配方式等進行專題研究,形成項目方案。最終,這個農戶增收、村集體創收的項目在“大比武”中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將獲得鄉村振興基金中單列的約30萬元項目扶持資金。
除此之外,川石鄉對于“大比武”中可操作性強的項目,還將幫助爭取上級資金補助,優先從川石鄉與農商銀行簽訂的2億元鄉村振興項目授信專項資金中給予貸款支持。
唱好“地方戲” 打好“優勢牌”
在“大比武”中,突出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區位特點是一項重要的評審標準。在魏志廣看來,謀劃項目不是為了“湊數”,更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因此,川石鄉要求各村在謀劃時要立足本村村情,盤活現有資源,因地制宜找準項目。
“慈口村能在‘大比武’中脫穎而出,最重要的是它能夠找準自身定位,立足既有雷竹資源優勢,方案可操作性強。”魏志廣說。
慈口村種植雷竹已有多年歷史,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為雷竹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雷竹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和村民重要經濟來源。張蕃強介紹,隨著雷竹產業化的推進、電商行業的迅速發展和市場需求的增加,效率低下的傳統儲存方式給雷竹產業發展帶來一系列挑戰。
“我們準備建設一座兩層樓的基地,一樓為現代化冷庫,為當地雷竹和其他不耐保存食品提供優質保鮮、貯存和分銷服務,二樓專門用于電商直播和帶貨,助力雷竹電商行業發展。”對項目發展前景,張蕃強很有信心。
后坪村溪底自然村依托地勢落差大、水資源豐富的特點,擬在村后新建一蓄水池,將大坂自然村下山澗水引入后坪村溪底電站渠道,提高溪底電站發電量,增加收益;外洋村利用苗族村的優勢,謀劃苗族文旅特色產業項目;洋屯村緊抓建甌市“做大一瓶酒”產業目標,因地制宜發展高粱種植項目;邊溪村依托林業優勢與林業試驗林場合作造林……靠著一村一特色、一村一產業,川石鄉村集體經濟項目遍地開花。
整合資源共發展 集體村民雙增收
通過謀劃村級集體項目,川石鄉實現了村集體、村民雙增收。
去年,依托鄉村振興試點村資金,慈口村收儲雷竹林63畝并對外發包,給村集體帶來了22萬元的收入。春節前夕,村里從這筆分紅中支出一部分,購買米面油送到全村70歲以上的老人手中,后續還為他們簽約了家庭醫生。其余資金全部用于路燈修繕、外立面改造、休閑設施提升等村基礎建設,全村人嘗到了產業多元發展的甜頭。
川石村結合村級活動場所建設,將新建12間店面對外租賃,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約30萬元;墩陽村積極盤活資源,通過集體林場發包給福人林業公司,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約50萬元。
村集體經濟要做大做強,光靠各村單打獨斗還不夠。川石鄉把推動區域產業資源整合作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抓手,立足各村在產業發展中的技術、人才、土地、項目、資金等不同優勢,通過“項目捆綁、資源整合、產業連片”等方式,抱團做大優勢產業。
營勺、后山、徐布、后坪等村與福建川圣農業科技發展公司(牛公山)合作共同打造茶產業,形成村級聯建、村企共建的利益共享機制,目前茶葉種植面積約6000畝,已建設綠色生態茶園1個;外洋、洋屯等村托外洋村領辦的合作社及外洋村苗藥山茶膏品牌,共同打造茶油產業項目,目前已建設山茶油基地2個共1900畝。
今年,川石全鄉14個村謀劃集體經濟項目20個,項目總投資約800萬元。下一步,川石鄉將繼續加大對村集體經濟增收項目謀劃的鼓勵和指導,通過項目“大比武”,比出鄉村好經濟。(葉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