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安新增各級專精特新企業27家,新增總數居泉州首位。近日,記者從南安市工信局獲悉,目前,南安共有107家企業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和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其中,有26家來自霞美鎮,包含泉州恒利達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福建群峰機械有限公司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
這也讓霞美成為南安專精特新企業總數最多的鎮。一個鎮為何能擁有26家專精特新企業?在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方面,霞美又做了哪些努力?
7月,閩達機械履帶鏈軌擴建項目投產,預計可實現年產值約2億元。
數十年打造產業生態
據了解,工程機械、電子信息作為霞美鎮的兩大特色產業,前者制造的“四輪一帶”(支重輪、托鏈輪、引導輪、驅動齒和履帶)零部件遠銷全球,后者生產的對講機名聲在外,如今產業鏈條完善,為霞美鎮提供了強大的產業支撐和內生動力。在霞美26家專精特新企業中,就有24家來自這兩大特色產業。
位于霞美鎮的南安濱江機械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很容易找到“四輪一帶”相關的設備商、供應商、零部件廠商,鍛造、鑄造等工序的配套廠。大型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自發形成合作,是當地市場普遍的商業行為。
“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為產業研發創造了時間和空間,企業可以更專注技術革新。”霞美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副主任莊慶南介紹,專精特新企業數位列南安之首,離不開霞美鎮黨委、政府數十年的謀篇布局、精準發力,從而打造出兩大產業完備的生態。從濱江機械高端裝備制造基地成立至今,不少小企業逐漸成長為現在的業界龍頭,其中,不乏福建省華蓋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泉州市閩達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專精特新企業。
今年7月,閩達機械履帶鏈軌擴建項目正式投產。在項目現場,記者看到,嶄新的廠房寬闊而敞亮,廠房一隅,輪體粗車自動化生產線的機械臂上下舞動,不停歇地裝填著加工件。除了標準化的廠房與精良的設備,該項目還引入了自動噴涂、自動焊接等智能化設施,整個項目預計可實現年產值約2億元,年產量可達30萬套。
閩達機械董事長孫培坤表示,作為國際知名工程機械品牌上下游配套的優質供應商,閩達機械生產的工程機械底盤零部件遠銷歐洲。因此,他們希望借助新項目的投產,進一步將研發、生產環節精細化,實現從毛坯到成品的生產一體化、現代化建設以及信息化管理的產業升級目標。
除了企業自身擁有把專業做到極致的決心,霞美鎮還與南安市工信局密切協作,秉承“謀劃一批、培育一批、成熟一批”的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原則,引導企業根據實際情況,申請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有條件的企業鼓勵其申請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目前,霞美鎮擁有創新型中小企業23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其中,重點“小巨人”企業2家。
高投入鍛造“獨門絕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專精特新的開拓者,為后來者提供了不少寶貴經驗。當地企業家不斷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同時,也互動交流,相互學習。霞美鎮黨委、政府也積極為企業提供互相學習的平臺,強化企業間的互動交流。在交流中,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優秀經驗、做法,尤其是企業在專精特新領域的投入,也是霞美企業家們的熱門話題。
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群峰機械的“獨門絕技”當屬混凝土砌塊成型機制造領域。群峰機械董事長徐金山介紹,深耕行業多年,企業可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研制的產品可以是幾十萬元的單體設備,也可以是幾百萬元的生產線,類似于磚機領域的“大眾”汽車品牌。企業甚至可以提供生產車間的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設備研制、安裝、調試等服務,讓經營者實現“拎包入駐”。
內部管理信息化,制造流程智能化,企業的江湖地位離不開不斷提高的研發投入。截至目前,群峰機械已取得有效授權專利30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48項,獲得省級技術成果鑒定4項。同時,企業還參與了40多項國家、行業標準的起草與修訂。
像這樣傳統專精特新企業在延伸產業鏈方面尋求轉型,在霞美比比皆是……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在霞美鎮,可見憑借特色產業優勢梯度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與數字經濟在智能產線上逐步融合……如此,數量眾多的專精特新企業自然在霞美“瓜熟蒂落”。(記者 朱曉西 李想 通訊員 高婉瑜 陳鴻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