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農業遇上“數字浪潮”,南安田間的變革早已超越單一領域的突破。引進優質新品種,讓老樹結出“黃金果”;5G物聯網覆蓋的智慧農場里,氣象監測站與蟲情測報儀24小時守護著千畝良田;短視頻與直播構建的新農人經濟,讓海味干貨、高山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從田間直達全國餐桌……
這場始于土地的新實踐,以新品種破局產業困境,以新農技重構生產場景,以新農人激活人才引擎,南安正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寫下更多田野文章。
春耕時節,智能插秧機極大提高了作業精度、質量和收益。
新品種在新枝上孕育“致富果”
春日的陽光灑向南安的山間果園,朵朵嬌艷飽滿的繁花綴滿枝頭,果農們穿梭在改良后的“松風本”龍眼樹下,手中的剪刀在枝頭翻飛,小心翼翼地修剪著枝條,為提高坐果率而忙碌。這些被精心修剪的枝條,正承載著果農對豐收的期待。
“早年受進口優質龍眼沖擊,種植虧損超百萬元。”談及往昔種植困境,洪瀨聚源生態園園主黃發文坦言,21世紀初,因國外市場沖擊,國內龍眼產業陷入“價跌業衰”的困境,果農信心嚴重受挫。
面對產業困境,作為“中國龍眼之鄉”,南安并未消沉——當地果農正以老樹嫁接,結合延時上市的“時間革命”主動破局,在原有的產區優勢中探索突圍路徑。
12年前,黃發文引進了“松風本”龍眼品種,經過嫁接改良,如今的“松風本”龍眼以其優良的品質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今年龍眼花開茂盛,預計有15萬斤產量。”站在綴滿繁花的樹下,豆大的汗珠順著黃發文的臉龐滑落,卻掩不住他眼里的笑意,“品質好,銷路廣,每年訂單來自全國各地。”
這僅是南安農業“甜蜜革命”的縮影。近年來,南安通過優化龍眼品種結構,在康美、洪瀨、梅山等鎮實施高接換種,引入松風本、東壁、立冬本、鳳梨穗等品種;同時引進臺灣蓮霧、釋迦、百香果等優質新品種,同步推進水果品種改良與產業結構優化,為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不止于水果,政策的春風加速了糧油品種更新。2024年,南安出臺《進一步加大水稻生產補助若干措施》,對種植優質稻的農戶給予每畝最高600元補貼,推動“春誠優887”等抗寒高產雜交稻在碼頭鎮連片種植,畝產達600公斤,較傳統品種增產30%。
從枝頭到田壟,新品種正成為農業增效的核心動能。5年來,南安引進15個水果新品種,其中,“黑糖芭比蓮霧”畝產值突破11萬元,成為新的“致富果”。
新農技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當新品種扎根沃土,科技正為農耕裝上“智慧大腦”,改寫耕作方式。
清晨,水頭鎮樸一村的薄霧還未散盡,遠處的無人駕駛插秧機便開始在水田里畫出筆直的綠線。春耕時節,無人駕駛農用拖拉機,在晨光中來回穿梭,翻耕起壟,“人機共舞”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
這些拖拉機和插秧機都加裝了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可實現無人駕駛,自動來回作業。農戶們可在車上補充秧苗,并在平板上查看作業軌跡,隨時了解作業情況,實現了從“人工插秧”到“智能插秧”的跨越。
目前,南安積極開展“智慧農機”建設,引導社會化服務組織安裝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通過人工智能和無人駕駛技術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生產,全市投入1.2萬臺農機具參與春耕生產,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率達79.1%,有力解決勞動力緊缺、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
新農機與新技術的應用,讓田水倒影從農民的佝僂脊背變為智能機械的舞動韻律。在順和家庭農場,循環運動式育苗設備通過自動滑軌,實現秧盤“坐電梯”“穿山洞”的上下循環,使育秧周期較傳統大棚縮短7天。盛農家庭農場的馬鈴薯機械化技術集成智能農機與生態種植,顯著提升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科技賦能豐產,南安農田正從單一耕作向“一地雙收”模式轉型:水頭鎮大盈溪流域通過“雙季稻+油菜花”輪作串聯古厝成“農業博物館”,游客夜宿星空帳篷;溪美街道“潮創田園”以稻垛集市、稻田婚禮活化農耕文化,農田從單一生產場域升級為多元價值空間……
當傳統農耕遇見現代科技,南安的田間地頭正書寫著新的傳奇。數據顯示,2024年,南安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78.38%,休閑農業接待游客超200萬人次,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讓這片土地充滿了無限可能。
新農人在田野種出更多可能
科技賦能鄉村發展的深層變革中,人才結構正經歷重塑,新一代農民正憑借知識技能與創新思維,為新農業帶來新經濟增長點。
“這次培訓太及時了”“現在農機壞了,我會簡單維修了”……近日,南安市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在金淘開展,特邀泉州農科所研究員聚焦糧油作物生產管理技術課程剛結束,育秧田里已經擠滿了農民學員,農機駕駛員正在田間現場示范微耕機操作。
這樣沾滿泥土的實訓場景,正是南安高素質農民培訓課的日常寫照。據南安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局通過構建“理論教學+實踐實訓+跟蹤指導”的立體培育體系,將課堂直接設在田頭、機棚和加工廠。
在高素質農民培訓的新農人隊伍中,霞美鎮黑峰家庭農場的陳坤坤是典型代表。2008年,陳坤坤從沈陽農業大學園藝專業畢業,他放棄城市工作,將知識融入農場,成為一名“新農人”,從遭遇顆粒無收,到看見秋葵的好“錢”景,這位“科班新農人”逐漸明白:“土地需要科技賦能,更需要持續‘充電’。”
如今的黑峰家庭農場,春耕時可見戴著卡通草帽的孩子們跟著農機畫壟,秋收季常有親子家庭在玉米田中聽“植物生長課”。陳坤坤通過探索一二三產融合,重塑鄉村文化,拓寬產業價值,每年吸引游客超過2萬人次,帶動當地超過50個就業崗位,穩定幫助33戶困難群眾增收,農場也被評為省級農場示范場。
除此以外,短視頻與直播也成為新農人的“新農具”。打開陳坤坤的視頻號,110條原創視頻記錄“田間新事”;向陽山夫合作社的林連生團隊除短視頻外還開展直播,重點推廣自有品牌,單場銷售額最高達數萬元。
這種從“生產思維”到“用戶思維”的轉變,讓農業經濟生出無限可能。數據見證著蛻變,南安市培育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102人,組織基層農技人員參加繼續教育164人,培育泉州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5人,南安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30人。2024年,南安市農產品網絡零售額66784.8萬元,占泉州市農產品網絡零售額比重為4.1%,同比增長37.1%,高于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增速15.9個百分點。
從品種改良的“甜蜜革命”,到智慧農耕的“人機共舞”,再到新農人的“數字突圍”,南安以三“新”為筆,在希望的田野上繪就現代農業新圖景。這片土地的實踐證明:當科技與土地深度融合,鄉村不僅是糧食產地,更是充滿活力的發展主場。
?。ㄓ浾?李貴靈 黃奕群 通訊員 葉偉 黃春福 李宏斌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