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是今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立秋。在這天,不少的年輕人都紛紛曬出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然而咱厝本土畫家吳尚源則曬出了他秋天的第一幅畫。吳尚源,南安詩山鰲峰村80后畫家,自小喜愛繪畫。這些年,他專注于本土文化的創作,作品逐漸在網上走紅,成為外地人了解閩南文化的一扇窗口,也勾起了閩南游子對家鄉的鄉愁。
大膽逐夢少年
“那時候他總是牽著我的手,教我拿筆的姿勢,教我磨墨。”當提及是如何走上藝術這條路時,雖時間過去很久,但吳尚源仍舊歷歷在目。“說起這份熱愛,我覺得大部分的原因還是受到爺爺的影響。”吳尚源介紹,他的爺爺吳子明以前有一間房,專門用來收藏字畫,小時候只要走進了那個房間,他是不敢胡鬧的,他爺爺也會在日常教他執筆,慢慢引領他。
在爺爺的潛移默化下,吳尚源對繪畫愈發感興趣。于是,爺爺就常帶著他去大嶝島,拜訪書畫大家鄭晨鐘。在鄭晨鐘的啟蒙下,吳尚源正式踏上國畫這條道。由于當時他只有初中文憑,無法進入更高學府學習更多的繪畫知識。吳尚源便做了一件大膽的事,他給中國八大美院的院長都寫了一封信,表達他對于畫畫的熱愛。沒想到,中國美院還給他回了一封信,湖北美院一位老教師給他回了一個電話,鼓勵他在畫畫這條道上走得更高更遠。
“一下子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也堅定了我畫畫的信心。”可初中畢業的他,遠遠夠不上八大美院的招生條件。吳尚源又在美術刊物上找到了東北一所民辦美術院校的聯系方式,對方也給他寄來招生簡介。正當吳尚源準備只身前往的時候,受到了家中的阻攔。但是出于他對美術的熱愛,家里人將他送入泉州東鳳美術學校就讀他最鐘愛的國畫。
堅持國畫創作
進入象牙塔后,吳尚源邁出了追逐藝術夢的重要一步,他要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作品的含義。
“當時的老師鼓勵我們,如果想要學好繪畫,那一定要考出好成績,繼續深造。”吳尚源說,正是老師當時這一番鼓勵的話,班上掀起了讀書熱,也憑借著大家的這份熱愛,都紛紛考出了好成績,而吳尚源考上泉州師院。
在大學期間,吳尚源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充實自己,同時也悟出了一個道理:藝術來源于最純真的生活,正如楊麗萍的孔雀舞、譚盾的音樂,而畫畫也是如此。畢業之后,吳尚源進入了一家工藝品廠從事生產流水線作品。2年多的工作經歷,讓他反復思考,“我的畫筆是否應該畫出更有生命力的東西?”吳尚源應聘成了國畫鑒賞課的老師。
從一個逐夢者到一個造夢者,吳尚源懂得怎么去幫助學生。“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都不同,適合的畫風也不同。”吳尚源會根據每個學生的風格,推薦適宜的學習之路。正因如此,在當時,即使國畫鑒賞課不是主課,校園技能競賽時,報名的學生仍舊很多。
執守鄉土文化
盡管城市的機會多,但是任性的吳尚源在辭去教師職位之后不久,毅然地回到家鄉詩山鎮鰲峰村,堅持鄉土文化的創作。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閩南習俗、文化都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尤其是對年輕一輩來說,很多習俗他們都不了解。我想通過畫筆將閩南風情呈現于大眾,留住這份鄉愁。”吳尚源說。
也有朋友曾勸他說,在大城市里也可以畫出具有閩南特色的作品。但是吳尚源認為,只有貼近最本真的生活,才能創作出最真實的作品,即便這是一條非常孤獨的路。
回到家鄉后,吳尚源走遍家鄉的每一個角落,畫出眾多具有閩南文化特征的優秀作品,如《閩南二十四節氣組畫》《民俗信仰系列》《泉州風景名勝古跡組畫》等等,同時,他對于時事以及流行的事物也都非常敏感,時常以此為素材,用畫筆記錄。隨著他畫作的輸出,不少網友通過畫作認識了閩南,也有不少的海外游子給他留言:“你的作品是我的鄉愁。”
原來,吳尚源的幸福感來自心中那片自留地,在那一片藝術自留地里,他是一個辛勤的耕耘者。(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