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有英都鎮政府領導熱心幫忙,目前農場滯銷的絲瓜幾乎銷售一空了。”昨日,農場主康周云看著銷售漸空的絲瓜,眉頭終于舒展開來,笑容在他臉上蕩漾開來。
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原本運往廈門同安的一車絲瓜無法輸送……就在康周云因為750多公斤絲瓜愁眉不展時,一個電話、一場“絲瓜清空”行動,捂暖了身在異鄉打拼的康周云的心。
無法送達供應點農戶為絲瓜銷路發愁
今年40多歲的康周云來自貴州,2016年,他和妻子來到南安打拼,在英都鎮辦起了家庭農場。
種植絲瓜、芭樂、蔬菜、辦魚塘……夫妻倆每天凌晨四五點就會起床“照顧”農場,直至深夜12點多才能結束一天的勞作。“工人太難請了,年輕人不愛干農活。”康周云告訴記者,農場的大小事務大多是他和妻子親力親為。
“前幾年賺到一些錢,但辦農場有向銀行貸款、親戚借錢,我們也一直在還錢,現在孩子獨立了,本以為日子能越過越好。”康周云說,農業種植“看天吃飯”,這幾年接連而來的天災,直接影響了農場收成。
去年,一場霜降凍壞了農場26畝芭樂。“前不久眼看著芭樂要成熟了,沒想到接連幾天的高溫又把芭樂曬壞了,直接損失了近5萬元。”說著農場的近況,康周云不禁嘆了口氣。
“沒想到這次摘好的絲瓜差點又‘涼涼’了。”康周云告訴記者,農場絲瓜長期供應位于廈門同安的閩南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每年一二十萬公斤。
此次受疫情影響,農產品進入廈門等地區貨運渠道受限,750多公斤絲瓜運到半途就返回了。看到一箱箱從車上卸回農場的絲瓜,康周云心里五味雜陳。
突然,他想起了幾天前英都鎮黨委書記陳金穎和鄉村振興服務中心主任戴清良調研鄉村振興產業到訪農場時說的那句話:“你們在這里打拼不容易,如果有什么困難盡管開口。”
情急之下,康周云撥打了戴清良的電話。
組織工會采購協調多家商超幫忙
“你別著急,我來幫你想想辦法……”了解情況后,戴清良及時將情況反饋給英都鎮領導,并商量解決問題。
“現在正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我們緊抓防疫不松勁的同時,也要積極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和銷售問題,提振群眾戰勝疫情,恢復生產的信心和決心。”得知農戶農產品出現滯銷難題,陳金穎立刻聯系鎮工會組織采購,作為英都鎮干部職工的中秋福利。
15日上午,英都鎮工會組織采購750公斤生態絲瓜后,英都鎮政府又積極推動商超、企業和農戶牽橋搭線,幫助解決銷路,一解燃眉之急。
經英都鎮政府牽頭協調,轄區內部分商超與農戶達成采購意向,目前轄區商超又采購了250公斤絲瓜。“接下來,英都鎮也會及時跟進,協調解決農民生產生活難題,幫助拓寬農產品銷路,同步保障蔬菜、水果等市場供應,維護群眾生產生活安定穩定。”戴清良表示。
“政府幫的這個大忙我記在心里了,想給他們送些自家種的絲瓜,他們都說我們不容易,一定要花錢買,他們這一幫忙,我也有信心渡過危機了。”康周云告訴記者,正是這一場暖心行動,拯救了農場的絲瓜危機,幫他渡過了難關,挽回了損失。
這段時間他也會積極接觸本地商超,看能否形成穩定供應關系。他介紹,絲瓜以3.6元/公斤批發價售出,即將成熟的估計還有兩三千公斤。“期待疫情早日能得到控制,絲瓜也就能恢復銷路了。”看著瓜藤上長勢良好的絲瓜,康周云又重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記者 賴香珠 通訊員 楊君瑜 洪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