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安2020年工業經濟運行“成績單”出爐。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巨大沖擊、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帶來的重大考驗,全市上下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工業和信息化運行穩中向好。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2804.04億元,同比增長6.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居泉州各縣市區首位;工業用電量58.7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9%,居泉州各縣市區第2位。2020年,南安市上榜工業百強縣第15位、賽迪營商環境百強縣第17位。
建立長效機制統籌應對疫情挑戰
去年,為應對疫情挑戰,南安建立了復工復產和掛鉤服務機制。疫情初期,選派150名科級干部兼任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復產指導員,累計幫助企業協調解決物流、用工、融資、市場等各類要素保障問題超450個;建立“八看、四查、三訪”快速核驗機制,4月1日起正常在產規上企業復工率達100%。
去年年初,南安推行“政府調配+自產自供”模式,統一向工業企業調配口罩供給286.156萬個,有效保障工業企業復工的口罩需求;行業協會組織業內企業合力生產出南安第一條口罩機生產線;協調保障潔雅口罩生產、喬東熔噴布生產、德林科技口罩機研發攻關,填補南安無口罩生產空白;加強政策指向性引導,幫助輕紡企業轉產口罩。至去年4月中旬,南安口罩日產能達2000萬個,形成正常市場供給秩序。
同時,“量身定制”支持中小企業渡過難關12條、復工穩崗16條、口罩生產6條等優惠政策,幫助企業減輕疫情帶來的壓力,提振市場信心。推行“融資支持+降成本”模式化解成本困境;協調電力部門調整按實際暫停天數免收基本電費,落實階段性降低用電成本政策,除高耗能行業外,企業電價按95%結算。
創新梯度培育產業發展企穩向好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去年,南安著力構建龍頭企業牽引、腰部企業支撐、中小企業配套的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模式和全生命周期發展鏈條。2020年,全市5家企業入選省民營企業百強,九牧入選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評選2020-2021年度南安市工業龍頭企業81家,有15家、66家企業成功入選2020年省級、泉州市級龍頭企業,入選企業數居泉州各縣市(區)第2位。
深耕細分領域,培育“隱形冠軍”。去年,南安出臺實施《加快培育成長型中小企業實施意見》,引導中小企業發揮比較優勢,深耕行業細分領域,共有3家企業新增為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省單項冠軍企業(產品)累計達9家次;金鹿日化等5家企業認定國家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恒發紙品包裝等5家企業通過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
此外,南安還鼓勵小微企業入園抱團發展,推動配套協作本地化。其中,嘉得利廚衛等3家企業獲得泉州市產業集群協作配套專項資金補助31.7萬元;建隆機械等51家企業獲得2020年中小企業成長專項資金補助260萬元,企業數居泉州各縣(市、區)第一名。2020年全市凈增產值上規模工業企業126家,達969家,“小升規”工作成效顯著。
狠抓創新驅動結構調整提檔加速
加大技改創新力度,提高科技含量,企業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2020年,南安技改投資增長率達32.5%,居泉州各縣市區第3位。施41個泉州市級重點技改項目,全年完成投資11.39億元;實施21個省級重點技改項目,全年完成投資7.76億元。
加速智能化轉型。南安累計培育6家福建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12家泉州市數字化車間企業,行業龍頭示范點帶面作用不斷顯現。九牧廚衛、閩發鋁業等45家企業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累計實施59個省級“兩化融合”重點項目,總投資達37.71億元,信息化、工業化的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深入。
聚焦試點建設數字經濟賦能增彩
2020年,南安數字經濟增加值615.73億元,規模居泉州各縣市區第2位,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率達16.34%,居泉州市各縣市區第4位。
去年,南安以數字經濟重點項目為抓手,推動數字化、信息化改造與企業生產深度融合。“三安高端半導體項目”等4個項目列入2020年福建省數字經濟重點項目;“泉州芯谷南安分園區智慧園區項目”等7個項目列入泉州市第一批數字新基建項目庫;安芯半導體裝備及耗材研發制造生產線項目亮相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并簽約;九牧廚衛依托“制造業融合業態”獲評未來“獨角獸”創新企業,為全市數字經濟發展再添新引領。
著力打造傳統優勢產業領域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2020年,南安新增省工業互聯網應用標桿企業1家,累計3家企業獲評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和應用標桿企業。(海絲商報記者 黃睿超 李想 通訊員 洪恒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