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區域的祖厝有不一樣的地方,他為此查閱大量文獻、走訪各地祖厝,研究一項嶄新的課題;動手做實驗,他不拘泥于書本,而是大膽質疑、多次嘗試,設計出自己的科學檢驗方法……
今年14歲的葉一勤,是南安市僑光中學初二(1)班班長,憑借著一股愛鉆研愛探索的干勁,近年來,他先后獲得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第35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及福建省賢鑾科學教育基金專項獎、福建省盧嘉錫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等諸多榮譽。近日,他光榮入選2020年度福建省“新時代好少年”。
2019年7月,葉一勤在澳門舉行的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賽場上。
查文獻訪祖厝 剖析閩南文化
不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葉一勤都愛動腦筋、善于觀察。
“這里的祖厝和南安的祖厝有一樣的地方,但還有很大的區別。”2018年春節,在惠安的外祖母家,葉一勤發現當地的祖厝與南安的祖厝在文化空間布置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他決定對泉州各地的祖厝進行調查。
此后一段時間,他閱讀大量文獻資料,實地調查泉州市區開元寺紫云黃氏檀越祠、晉江陳埭鎮丁氏宗祠、惠安凈峰鎮張岳家廟、南安金淘鎮錢山村葉氏家廟等20多座具有代表性的祖厝,還到金門縣調查走訪,從而驗證了金門祖厝構造文化源自大陸、兩岸同文同宗的深刻事實。
他從傳承海絲文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對接閩臺宗親文化等角度,提出從時間上、空間上改造閩南祖厝的建議,該方案在南安金淘鎮亭川村陳氏祖厝改造中部分被采納。
2019年7月,他的研究項目《閩南“祖厝”調查與文化空間再造——以泉州市為例》獲得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社會科學類二等獎,并獲得福建省賢鑾科學教育基金專項獎。他繪制的具有泉州傳統建筑元素的“燕尾脊”圖案,還被確定為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福建省代表隊隊標。
做實驗求創新 為抗疫做貢獻
刨根問底,創新實踐,是葉一勤的特點。
早在小學四年級,在看過書里介紹的《廣口瓶吞蛋》實驗后,葉一勤就根據書中方法動手做實驗,發現書中解釋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實驗進行升級,他將雞蛋換成氣球,把燒紙換成熱水,并將其放在室內、陽光下、冰箱等各種不同環境中進行對比實驗,提出廣口瓶吞蛋的新解釋和新做法。2015年11月,該項目獲得了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
到了六年級,他又提出“為什么煙花燃燒時會產生這么多顏色的火焰?白天的煙花不如晚上的煙花絢麗多彩?”的問題,并設計出使用白酒配制出檢驗金屬的配方。2018年8月,該項目《“燒酒”識金屬及酒精燃燒火焰顏色變化的探究》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進入初中后,他仍繼續探究酒精燃燒火焰顏色變化的問題。他在實驗中發現,酒精濃度53%的白酒燃燒火焰是無色的,而無水乙醇燃燒火焰卻呈現黃色。帶著這個疑問,他采用二分法進行研究,得出酒精可以燃燒的最低濃度和火焰呈黃色的最低濃度,并設計了研究環境溫度對無水乙醇燃燒火焰顏色影響的演示裝置。針對酒精燃燒火焰無色可能導致火災的缺點提出酒精消毒及消防安全警示建議,并利用酒精燃燒火焰無色不會對焰色反應產生干擾的優點設計了焰色反應演示新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居家期間,葉一勤演示的“基于消毒和消防的乙醇安全使用配方建議”科學小制作方案,被中國科協、福建省科協等全文轉載,為“抗擊新冠肺炎、停課不停學”做出了自己的貢獻。2020年4月,該項目《酒精燃燒火焰顏色變化的再探究及其應用》獲得第35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葉一勤還獲得了福建省盧嘉錫青少年科技創新獎。(記者 廖培煌 實習生鄭曉玲 通訊員 劉翠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