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未至,年逾九旬的王國明不顧年事已高,又一次坐著輪椅從印尼返回南安市貴峰村的家鄉,準備親自主持一年一度的貴峰村讀詩班。
這是一朵他澆灌了34年的“文明之花”,如今開得正艷——1995年,中華詩詞學會授予貴峰村“中華第一詩村”稱號;2014年,貴峰村再獲“中國楹聯文化村”榮譽。一個小小的村莊擁有兩塊“中字號”文化品牌,全國少有。
緣起:三十余年堅守初心
“沒有王國明先生,就沒有現在貴峰村‘野老牧童隨口唱,俗言俚語盡詩聲’的景象。”貴峰詩社常務副社長、中華詩詞學會理事王贖回告訴記者。
據介紹,1984年,事業有成的王國明回鄉過春節,愛好詩詞的他發現村里50歲以下的男女,大多不知平仄、不懂吟誦,從那時起,王國明就開始考慮開辦讀詩班的事。
王贖回說,為了辦好讀詩班,王老先生四處奔波,廣泛搜集唐詩宋詞等歷代名篇佳作,翻看《辭源》《辭海》,查閱大量古典詩詞聲律資料,并多方求教,認真備課。為了讓課程能夠老少咸宜,他還自編教材,自制教具,自創吟法。
1985年7月,精心準備的首期貴峰村讀詩班正式開班。除了親執教鞭,王國明聘請多名學者一起授課,教授詩詞含義、平仄韻律、閩南方言文白讀和吟唱方法等。一開班,眾多學員就前來學習,其中不乏其他縣市的。“不僅有南安本地的,還有泉州市區的學員。后來,寧德、福州、三明、廈門等地都有人慕名而來。”王贖回說。
這么多外地詩友、學員來聽課,食宿怎么辦?王贖回記得,當時王國明一邊協調村里的學校安排外地學員住宿,一邊請來兩名廚師做飯,免費提供伙食。“30多年來,與讀書班和詩社有關的費用,幾乎均由王老先生承擔,這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積蓄。”
開班至今,貴峰村讀詩班已經舉辦33期,學員總計1萬多人次。每期讀詩班為期10天,授詩近百首,課畢進行嚴格考試,按筆試和口試(吟誦),分別評出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還頒發獎狀和獎金。每當暑假來臨,王國明都會準時拄著拐杖出現在課堂上,讓人感動不已。
浸潤:詩詞塑造良好鄉風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夏日的傍晚,貴峰村的街頭巷尾又響起抑揚頓挫的詩歌吟誦聲,伴著不時傳來的陣陣蟬鳴,引人駐足。
陽春白雪,和之者多。30多年的潛移默化,吟詩寫詩已經融進村民的生活。腹有詩書氣自華,詩詞塑造良好鄉風,貴峰村由此受益匪淺。這個總人口約7000人的村莊,現已有近4000名村民能熟練掌握詩詞吟誦的技巧,其中有400多人經常作詩填詞,25人成為中國詩詞學會會員,22人躋身中國楹聯學會會員行列。
“我從小就對古典詩詞情有獨鐘,讀詩班開辦以后,我仿佛如魚得水。”王贖回是首期讀詩班的學員,憑借扎實的文化功底,他逐漸成為王國明的得力助手,長期協助操辦讀詩班。30多年來,他已有上千首詩作問世。2005年,王贖回作為我省唯一一名代表,獲評“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先進文化戶”;2014年,他又榮獲首屆全國“書香之家”的榮譽稱號。
村民王瑞芳曾在泉州學習南音10多年。一次偶然的機緣,她回鄉參加了讀詩班。憑借較好的聲音條件,加上南音與詩詞藝術的共通,王瑞芳被王國明培養為讀詩班教師,并最終成為貴峰詩社的骨干,她的作品曾獲得“鄭成功杯”全國詩詞吟誦邀請賽二等獎。
時至今日,在很多傳統節日里,參加各種詩詞慶典會成為貴峰村村民的獨特習俗。詩詞吟詠也成了村民探親訪友、聯系友誼的一種方式,就連村干部在調解鄰里糾紛時,也常用古典詩詞來教育、勸導人們。
創辦貴峰村讀詩班,起初只是王國明一念之間的小小善舉,但30多年的堅守,卻讓這顆文明的種子逐步長成大樹,迸發出強大的能量,為弘揚傳統文化打造了一個獨具鄉土特色的載體。(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通訊員 黃瑜鵬 陳鑫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