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甜粿”,大多數(shù)閩南人對它的偏愛都起源于數(shù)年衍生下來的習俗,過年祭祖先拜神佛,將甜粿作為祭拜品,祈求來年生活幸福甜蜜。想起兒時的我最開心的,莫過于守著灶臺,眼巴巴地望著冒氣的蒸籠了。它的味道,是融入記憶里的,就算它越來越少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線里,但味蕾仍然記得。
在金淘鎮(zhèn)下圩街里,有一個作坊20年來始終堅持著各種糕點的傳統(tǒng)做法,甜粿就是其中一種。它其實還有著一個別樣的名稱——“瓜子糕”。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攪上一鍋瓜子糕用來祭祖。本期“尋找南安的味道”將帶您一起體會這閩南的傳統(tǒng)年味。
【親歷】每天要“攪”十幾鍋瓜子糕
車水馬龍的街上,振芳面包店開在容易被遺忘的角落里。然而,心手相承的味道,總能喚起人們兒時的味覺記憶,這給這家小店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客人。
店主許遠芳的手藝源于父親。早年,父親曾拜師學藝,學習制作瓜子糕等各種傳統(tǒng)糕點。1998年,許遠芳接過父親的衣缽,嘗試著將這原本專屬節(jié)日的食品推廣為日常糕點。
以往,逢年過節(jié)才是瓜子糕銷售的時節(jié),如今,這香甜的古早味總會不斷勾引人們的味覺神經(jīng)。許遠芳告訴記者,現(xiàn)在一天要攪上十幾鍋瓜子糕,才能滿足食客的需求。
“除了金淘以外,南安、泉州地區(qū)的人都是主要客源,不少僑客返鄉(xiāng)時,也都會帶上一點回去。”許遠芳說,對純樸的金淘人來說,瓜子糕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歲月之中的生活和記憶,永遠也難以忘懷。
黃棉財是店里專做瓜子糕的師傅。20年專業(yè)制作瓜子糕的經(jīng)驗,讓黃棉財練就了一身攪瓜子糕的好手藝。“以前,我曾經(jīng)將這門技巧作為吃飯的手藝帶到他鄉(xiāng),在石家莊做過瓜子糕等甜點的生意。”黃棉財說,3年前我回到家鄉(xiāng),因為對這門手藝的不舍,也得到了許遠芳的青睞,所以我又繼續(xù)做了這門手藝。
與普通瓜子糕所不同的是,金淘瓜子糕不是蒸出來,而是攪出來的。熬上一鍋糖水,滑入壓干的糯米團,再不斷攪拌至糊狀。經(jīng)過冷卻,瓜子糕的口感發(fā)生蛻變。在這過程中,攪拌力度的掌握是瓜子糕口感的根本。糯米混合糖水的黏度,足以黏起一個大鍋。記者嘗試著將瓜子糕鏟起,無奈木棍在鍋里動彈不得。這樣的動作對于黃棉財來說,猶如挑起一塊布一樣容易。“力道倘若掌握不好,稍有不慎,也會將鐵鍋鏟破。”黃棉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