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動手指就能申請救助,周末課堂傳出瑯瑯書聲,“一元裁縫鋪”飛針走線傳遞溫情……在武榮大地,一幅以“扶幫行”為底色的民生畫卷正徐徐鋪展。
在柳城街道霞東村,工作人員正在教86歲的王敬阿婆使用智能護理床。
去年,泉州市被定為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城市,南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支持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南安市黨代會報告、政府工作報告均對“扶幫行”提出明確的工作要求,著力打造縣域特色品牌。去年以來,南安市聚焦“弱有眾扶”“學有眾幫”“善有眾行”3個專項服務,通過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構建“政府救助+志愿服務+慈善幫扶”的一體化“鏈式服務”格局,以“物質+服務”多元化救助服務方式,讓社會救助內涵更加豐富、更有溫度,更好地滿足困難群眾的需求和期盼。
深化“弱有眾扶”織密社會民生保障網
“特別好,新家特別好,大家都很好!”日前,在侖蒼鎮園美村,61歲的洪蒙珠帶著患有精神殘疾的兒子,在鄰居們的祝福聲中搬進了新家。明亮的客廳里家電齊全,這對流浪14年的母子終于實現了從“生存”到“生活”的跨越。
這場跨越要追溯到去年寒冬。侖蒼村村“兩委”在巡查時發現一對母子居住在未完工的空房子里。“這就是我們尋找了14年的洪蒙珠母子。”園美村村“兩委”成員李春挺回憶,當時,這對母子衣衫襤褸,眼神中滿是疲憊與無助。他們居住的地方沒有門窗,也沒有水電,一張廢棄的床墊、一個破沙發就是全部家當。
補辦證件、帶去醫院看病、申請低保……確認身份后,園美村村“兩委”緊急對這對母子展開救助。市民政局、侖蒼鎮政府了解核實情況后,立即給予急難型救助2000元,并在今年2月將洪蒙珠母子納入低保。
這對母子面臨最大的難題是安家。“同根同源,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們母子!”面對12萬元的房屋修繕費用,園美村頂堡五房宗親會發起為洪蒙珠母子修繕舊厝的捐款倡議。大家踴躍捐款,短短20天就湊齊了全部款項。更令人動容的是,施工期間,不少宗親還主動承擔起了修繕監管工作,并陸續為這對母子添置了家電、家具。
如今,洪蒙珠的兒子已在當地一家衛浴廠就業,每月有穩定收入。這場從單一物質救助轉為“物質+服務”綜合救助,生動詮釋了南安“弱有眾扶”的民生溫度。
這樣的溫暖故事正在南安各地上演。柳城街道霞東村86歲的王敬阿婆通過適老化改造,用上了智能馬桶、防滑扶手、智能護理床等設施;全市超3.5萬人次困難群眾享受到政府購買的專業服務;177戶困難家庭通過24個造血式幫扶項目實現就業增收……這些變化的背后,是南安創新構建的社會救助服務體系:橫向打破部門壁壘,縱向貫通市鎮村三級,數字賦能打造“一鍵救助”平臺,形成“主動發現-精準救助-持續幫扶”的閉環機制。
當民生保障網越織越密,越來越多的困難群眾正迎來人生的“柳暗花明”。
聚焦“學有眾幫”樹立公益助學新風尚
周六清晨,羅東鎮銀河新城社區的小學生小劉像往常上學一樣背起書包,但今天的目的地不是學校,而是社區里的“周六助學課堂”。在這里,他和其他小學四五六年級的學生一起參與心理互動游戲,笑聲不斷;隔壁教室,低年級的孩子們則開心地上了一堂音樂課。這樣的溫馨場景,如今已成為南安多個鄉鎮困難家庭學生周末生活的真實寫照。
2024年,為深化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南安首創“周六助學課堂”模式,以銀河新城社區為示范點,指導學校和社工機構志愿者為低收入困難家庭學生開設免費課業輔導。
“我們不僅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成績,更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負責人介紹,課堂組建“專業教師+公益組織+社會志愿者”教學團隊,除了常規的作業輔導外,還開設了心理健康、南音藝術、繪畫書法等課程。自2024年11月啟動以來,課堂已覆蓋7個鄉鎮,惠及學生超1800人次。
“周六助學課堂”是南安聚焦“學有眾幫”,樹立公益助學新風尚的重要舉措。為構建更加完善的助學體系,南安構建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基金會運作”獎學助學網絡,通過設立獎學金、資助貧困學生、捐贈圖書文具等多種方式,幫助困難學生圓夢。2024年以來,南安市慈善總會等社會組織累計投入助學助校資金達2992萬元。
更令人暖心的是,南安還針對困境兒童實施了“生活幫困+心理幫扶”雙線保護行動,通過開展“點亮微心愿”“福蕾行動計劃”等活動,為困難兒童打造精準化、溫情化的成長支持體系。
推進“善有眾行”構建全民慈善大格局
在梅山鎮鼎誠村,“一元裁縫鋪”悄然演繹著新時代的文明善舉。走進位于鼎誠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愛心小屋,墻上整齊懸掛著縫扣、鎖邊、換拉鏈、改褲腳、補破洞等介紹服務品類的牌子。一位身著紅馬甲的巾幗志愿者坐在縫紉機前,全神貫注地縫補衣服。幾名阿婆拿著自家衣物,坐在一旁排隊等候。
“以前補一件衣服得專門跑到鎮上,來回6公里,如今在家門口就能解決!”村民蔡阿婆拿著剛補好的衣服,連連稱贊。隨著年齡的增長,蔡阿婆的視力越來越差,連衣服都補不了,這間便民裁縫鋪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如今,這間由愛心人士捐贈縫紉機、志愿者提供服務的裁縫鋪,讓舊衣“煥新”的同時,也形成了公益“微循環”——每次服務只象征性地收取1元,收到的錢,一部分用于補貼裁縫鋪所需的材料和工具費,剩下的錢則會積攢下來充實公益資金。站內還貼心配備了醫藥箱、愛心誠信傘、便民工具箱等,成為村民交口稱贊的暖心驛站。
同村的“愛心農家店”則聚焦困難群體的溫飽需求,書寫著另一段溫情故事。通過黨建引領,該店為村里的五保戶、低保戶每人每月免費提供40斤大米,再由黨員志愿服務隊送貨上門,搭建起服務困難群眾的“連心橋”。
從“一元裁縫鋪”的巧思,到“愛心農家店”的擔當,鼎誠村堅持黨建引領,緊扣村情實際,圍繞“1+6+X”模式,全力推進“黨建+”鄰里中心建設,構建“15分鐘服務圈”,從日常“油鹽醬醋茶”到生活“衣食住行閑”,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務,不斷提升村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鼎誠村的實踐是南安聚焦“善有眾行”,構建全民慈善大格局的縮影。南安出臺活動方案,市鎮村三級協同聯動,全方位開展“大愛南安慈善有我”宣傳活動,引導各界力量參與,實現僑捐連續31年超億元、南安籍企業家捐資連續14年超億元;創新推出登臺舉牌捐贈模式,2025年新春慰問困難群眾舉牌啟動儀式上,舉牌金額總計584.2萬元;同時,打造“15分鐘慈善服務圈”,建設愛心驛站等平臺,聯動65家社會組織和122家企業開展“慈善手拉手”,將慈善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記者 王麗清 李想 通訊員 林金蓮 黃惠蓮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舞臺劇《覺醒年代》在泉上演2025-06-23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