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安市英都鎮,有一座山清水秀的村莊,這里植被保護良好,林地面積5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
在這里,村民以保護古樹為榮,以砍伐樹木為恥,愛樹護樹的傳統延續了500多年。這里就是英都紫山村。為何村民會如此愛護樹木?這還得從一塊清朝“鄉規民約”石碑說起。
在英都紫山村,受保護的大榕樹。
相傳石碑系乾隆命人所立
“溯我祖先奠居山母頭之麓,山員(圓)而文形如覆鼎金,上下四旁不可毀傷。茲公議立碑,此山前后左右暨福庭、楓腳、宮林不動一鋤,并風水蔭樹不許私砍。犯者公罰,違者呈官究治。”近日,在紫山村村委會附近,記者看到了這塊石碑,雖飽經滄桑,但碑上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該石碑還在2012年被列為“南安市不可移動文物”。
“石碑上的文字主要是告誡村民,規定范圍內的林木不可私自砍伐,違反此規定的要報官嚴懲。”紫山村黨支部書記黃萬得告訴記者,雖然全文僅有83字,但是蘊含的意義十分深刻,與當下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謀而合。
記者發現,在石碑旁,有一株高大粗壯的古榕樹,如同一把綠色大傘,蒼翠參天,撐起了一片陰涼。
“這株榕樹有509年歷史了,樹高30多米,樹干需七八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環抱。我們村與樹的緣分就是從這棵榕樹和這塊石碑開始的。”撫摸著粗壯的樹干,黃萬得將一段傳奇故事娓娓道來。
相傳,紫山村的祖先于明朝由河南入閩,看到此處風景迷人,山清水秀,便在這棵榕樹邊筑室而居。在榕樹的庇護與族人的辛勤勞作下,紫山村日漸繁榮。而與家族一同興旺成長的大榕樹,也逐漸成為紫山村團結興旺的象征。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榕樹已長成了參天大樹。傳說有一天,乾隆皇帝微服私訪路過此地,遭遇山寇搶劫,慌亂中來到紫山村避難。乾隆皇帝日日在古榕樹下與村民聊天,體察民情。他對村民說,這榕樹枝繁葉茂,意味著紫山村會興旺發達。乾隆皇帝走后,便命人在榕樹下立碑,告誡村民及其子孫后代一定要好好保護榕樹。
石碑設立之后,鄉親們以口耳相傳的形式,把它當成了村民的行為準則。久而久之,愛樹護樹的基因融入紫山村村民的血液,他們自覺加入保護樹木、維護青山綠水的隊伍中,有效保護了生態資源。
世代傳承守護一方綠色
正因為紫山村人愛綠護綠的傳統,許多珍貴的古樹被保留了下來。黃萬得介紹,除了這株500多年的大榕樹,村里還有許多榕樹、楓樹、重陽木,樹齡都在百年以上。
“你看,這株楓樹有4層樓高,有400多年歷史。樹葉會隨季節變化顏色,春天剛發芽時是金黃色,夏天長成綠色,秋天就變成了紅色,特別漂亮。”在黃萬得的帶領下,記者在紫山村橋頭庵看到,周圍古樹林立、綠蔭環抱,而這株挺拔的楓樹與廟宇相依偎,成了一道亮麗風景線。
“想當初建這座廟宇時,有村民擔心枯枝掉落砸中廟宇,提議將部分樹干砍掉,這事立刻遭到了村里老者和其他村民的反對,古樹得以保留了下來。”黃萬得告訴記者,后來即使道路拓寬、廟宇建設,村里都舍不得砍掉旁邊的古樹。
“如今,愛山護林已經成為紫山村人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在我們村私砍樹木,是要受重罰的。”今年74歲的村民黃和平告訴記者,20世紀60年代,村里有戶人家盜采樹木被發現,不僅要游街示眾,還要拿錢出來放映電影,并當著村民懺悔。“看到年幼不懂事的孩子攀折樹枝,鄉親們也都會上前阻止,保護樹木的意識已經在我們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記者了解到,為了保護這寶貴的綠色資源,紫山村村委會不僅成立了護林隊,加強對村莊所屬大小山包樹林的巡邏養護工作,還將“不得隨意砍伐村莊周邊樹林”寫進了村規民約,進一步強化村民的護林意識。
“每年植樹節,我們還會向村民發放苗木,鼓勵村民在房前屋后種植,爭取打造‘四季有花有果’的綠盈鄉村,讓山更綠、水更清、村更美。”黃萬得說。
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
山巒疊翠、雨后初晴,行走在紫山村的鄉間小道上,呼吸著沁人心脾的新鮮空氣,令人心曠神怡。
紫山村村民在守護一方綠色中,也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與饋贈。“其他山區會干旱缺水,而我們喝的都是甘甜的山泉水。”村民黃阿婆說。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何保護生態,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近年來,紫山村也進行了鄉村振興的探索和嘗試。
“我們村利用山區優勢,不僅大面積種植雜交水稻,出產大量優質大米,同時利用沿溪雜地種植巖蔥,在山坡上種植筍竹,并加工成口感極佳的酸筍,暢銷省內外。”黃萬得說,借助優越的生態環境,紫山村積極探索致富“密碼”,籌劃發展鄉村旅游、綠色農業加工、林下經濟等綠色產業,與周邊的坂頭村蘆柑園、仕林村網紅打卡地形成互補,努力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使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讓村民不僅成為良好環境的守護者、推動者,也成為綠色發展的受益者。
一株榕樹,一塊石碑,看似普通,卻承載著世代相傳的先祖遺訓、鄉約民規,讓村民們不約而同地敬畏自然、守綠護綠,最終造就了這里的天然好生態……如今,紫山村人仍續寫著人與樹的不解情緣,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同時看到了更多奔頭。(記者 賴香珠 李想 通訊員 柯琳琳 洪思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