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第二屆“泉州人才節”南安專場活動之“5·20”世界蜜蜂日——蜜蜂本土養殖科研人才培訓服務活動在南安蜜蜂科技小院進行。
南安蜜蜂科技小院首席專家、福建農林大學蜜蜂研究所所長周冰峰教授為蜂農們帶來了一場蜜蜂養殖技術培訓,讓大家收獲滿滿。
周冰峰團隊為何來到南安蜜蜂科技小院?他們是如何開展工作的?取得哪些成效?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深入南安向陽深山,一探究竟。
扎根田間研究每天被蜇是常事
5月21日,天降大雨。雖已入夏,但位于向陽鄉的南安蜜蜂科技小院有點寒冷。一早,駐扎在這里的研究生團隊們吃完早餐,便開始投入日常的研究工作。
“實驗蜂群的新脾修造得不錯,只是沒有到達邊角。我們可以采取抽脾密集群勢和大量飼喂糖飼料的方式,促進蜜蜂快速將新脾修造到邊角。”在2樓實踐基地里,周冰峰正在指導研究生團隊開展實驗蜂群管理和課題數據采集等工作。一旁的研究生團隊聽完后,仔細地將老師的指導意見記錄下來,隨后,慢慢地提出巢脾,查看蜂群情況,采集記錄實驗數據……
“我去年4月來過這里,今年5月7日又過來,一般持續待到10月才會返校。”今年正在讀研二的黃錦榮,是南安蜜蜂科技小院的院長,他們團隊已經連續2年入駐這里,過年和寒假期間也都堅守在小院的科研一線。
自從來到蜜蜂科技小院,黃錦榮等人每天都在和蜜蜂打交道,上午8時許,便開始了一天的研究工作,跟蹤生長、做實驗、分析數據、開展科技服務、記錄日志,樣樣不落下。“每天必被蜇,都習以為常了。夜幕降臨,我們就會將數據整理出來,制作圖表、分析數據、歸納總結,并研究進展,不定期通過線上和線下課題組進行學術研討。”黃錦榮說。
今年,他們團隊主要攻關“巢溫分布及變化規律應用基礎課題研究和蜜蜂巢溫調節技術研發”,共分成2個課題小組。“巢溫對蜂群的生存和健康發展關系密切。”周冰峰告訴記者,研究這個課題對中蜂(中華蜜蜂的簡稱)生產意義很大,只有充分了解蜜蜂巢溫分布特征和巢溫變化規律,了解溫度對蜜蜂卵、幼蟲、蛹發育的影響后,才能科學地研發出巢溫調控技術。
依靠蜜蜂科技小院將國家技術在福建本土化
指導完研究生后,周冰峰再次來到工作室,忙著查看學生們的課題研究方案。“指導研究生怎么去做,給他們創造研究條件,幫他們答疑解惑,檢查階段性進展,這就是我們教授的工作與職責。”周冰峰說。
提起南安蜜蜂科技小院,周冰峰贊不絕口:“這個平臺太重要了,我們依靠這個科技小院,可以將我國成熟的國家蜂產業體系技術在福建進行適應性改進,新技術實現本土化。”
周冰峰原是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技術總負責、飼養與機具功能研究室主任、執行專家組成員、中蜂飼養崗位科學家。他們團隊在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的平臺里針對中蜂飼養管理技術領域研究了13年,考察了全國所有的中蜂分布區域。團隊研發的中蜂規模化飼養管理技術還入選了農業部2017年主推技術。
“可以說,全國最了解中蜂產業的團隊就是我們了。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主要由崗位科學家和綜合實驗站組成,福建省沒有設立蜂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而南安蜜蜂科技小院的建立,則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成為將國家蜂產業體系技術在福建本土化的平臺。”周冰峰說。
人才薈萃南安中蜂養殖迎來三大突破
據悉,南安蜜蜂科技小院首席專家周冰峰教授、責任專家朱翔杰博士與駐點專家、科技人員共同組成專家團隊,帶領常駐研究生,扎根蜂場,常年開展科技服務活動,通過零距離對接、零時差指導、零門檻服務、零費用培訓,逐步實現“建好一個小院、入駐一個團隊、帶動一個產業、輻射農村一大片”。
南安匯甜蜂業家庭農場負責人吳攀峰告訴記者,科技小院從正式成立以來,吸引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入駐,包括周冰峰、朱翔杰、周姝婧、徐新建、黃仁才等專家。在蔬果、中草藥、水稻等其他領域,該基地也吸引了陳清西、鄭誠樂、周元昌、鄒雙全等各界高層次人才前來。
“這些年來,在周冰峰團隊的指導下,南安市蜜蜂養殖技術也迎來了三大技術突破。”吳攀峰笑著說,在他們的幫助下,南安蜜蜂產業體系從小規模到規范化養殖。整個中蜂產業體系,從剛開始的50群,發展到如今的2000多群;蜂群質量管理也從不規范到規范化管理,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比如蜂箱以前尺寸不一,如今都是統一標準尺寸,蜂王年齡也趨向一致性,分蜂、蜂王淘汰也好操作;信息化技術開始介入,包括巢溫的人工調節、自動化養蜂技術等高科技課題,逐步實現了去人工化養蜂。
就如吳攀峰所言,在這幾年來,周冰峰團隊不斷實現技術本土化攻關,先后將中蜂規?;B殖技術、中蜂健康養殖技術、優質蜂蜜生產技術成功應用在南安蜜蜂養殖技術中,走出了一條南安乃至福建蜜蜂養殖技術的特色道路。
“福建雖然有很多養蜂人,但很多人連基本的養蜂技術都還沒入門。”周冰峰說,如何通過技術引領他們走上鄉村振興之路,任重而道遠。為此,他們團隊不斷走到當地蜂農間“問診”,蜂農們對著“藥方”養蜂,越來越多人釀出林中“甜蜜”事業。(記者 黃俊濤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