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萬畝、改造提升2.2萬畝
南安:嚴守耕地保護線 護好百姓“飯碗田”
驚蟄時節,行走在南安的鄉間沃野,萬畝良田一望無垠,一個個農業項目建設加速推進,一張張笑臉洋溢在農民臉上,一幅欣欣向榮的“農情”圖景徐徐展開……
這是南安加強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工作的生動寫照。為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堅決遏制各類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南安各相關部門厘清思路、創新方式、謀實舉措,以“零容忍”的態度扎實推進衛片整改和源頭治理,牢牢守住耕地紅線。
開春以來,南安堅持早謀劃、早部署、早落實,全力推進春耕備耕各項舉措落地落實落細。截至目前,南安春耕物資儲備充足,春耕工作進展順利,已完成溶田15.8萬畝、育秧1.3萬畝。
軟硬兼施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糧食穩,天下安’,耕地保護涉及糧食安全,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各級各部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不負春光、搶抓農時,做好春耕備耕工作,夯實糧食生產基礎……”3月5日,南安市委書記張桂森前往向陽鄉、九都鎮調研春耕備耕、鄉村振興工作時如是強調。
近年來,南安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成立市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工作專班,召開專門會議,嚴格動態監管、健全長效機制,全面履行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建立了中共南安市委、南安市人民政府領導班子及其成員年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重點工作責任清單,簽訂《2023年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書》,將耕地保護和保障糧食安全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抓實抓好,作為主要內容寫入南安市一號文件。
保障糧食安全需要“硬約束”,也需要“暖激勵”。日前召開的南安市政府第44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印發扶持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大家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不斷強化政治擔當,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市長王連贊強調。
《通知》從壓實屬地責任、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升耕地質量、加強示范推廣、培育農業主體、支持種業主體發展等6大方面,提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具體措施:完善考核獎懲機制,將糧食生產任務完成情況列入鄉鎮(街道)年度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內容,并進行嚴格考核;對發展糧食生產成效顯著的2個鄉鎮(街道)及6個村居分別給予3萬元、2萬元獎勵;對規模種植旱稻20畝以上的農戶或農業種植主體,每畝給予補助200元……
在財政支持方面,南安統籌各級資金2160萬元,及時發放2023年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助;及時兌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2478萬元、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225萬元;統籌安排糧食風險金3529.31萬元,根據實際需求撥付2503.95萬元;地方儲備糧保管費用由原標準140元/噸·年提高到180元/噸·年,成品糧由原標準500元/噸·年提高到800元/噸·年……干貨滿滿的惠糧惠農政策,真金白銀的投入,托起種糧戶的信心,激發抓糧種糧積極性,確保糧食面積穩中有升。
協同推進 實現荒地變良田
良田有保障,糧食才滿倉。走進洪瀨鎮大洋村,原本四分五裂、雜亂無章的“巴掌地”重新歸攏,變得規整劃一、寬闊平整,成為適合機械耕作的良田。“過去,田塊零散,道路不暢;如今,田成方、溝相連、路相通,旱能澆、澇能排,效益也高了。”行走在該村戴厝、東角兩處自然村約130畝剛剛完成土地流轉和平整工作的“試驗田”,大洋村黨支部書記戴卿奕深有感觸。
為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南安不遺余力。自機構改革以來,南安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系統謀劃、多方聯動、協調推進,又快又好地推進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各項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2.51萬畝,占全市耕地的65.8%。多渠道增加投入保障資金,如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獲特別國債0.72億元。2024年,全市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1萬畝、改造提升2.2萬畝。
守住耕地紅線,就是筑牢糧食安全根基。責任的壓實壓緊,離不開“長牙齒”的硬科技助力。
“我們現在只要打開手機上的App一比對,村里的每塊地是什么性質一清二楚。”2022年5月,南安首開先河,第一個開展耕地現狀全面摸底調查。南安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第三方單位及各鄉鎮(街道)網格員深入農戶、田間地頭,逐村逐戶逐宗對照承包關系,土地確權以及“三調”數據,對全市耕地種植信息進行摸排調查,結合“南安市基層社會治理智慧平臺”(即“南安網格E通”App),對全市耕地摸排調查,搭建了“南安市耕地監管平臺”數據庫。
如今,通過“試點先行、上下聯動、協同推進”,南安市“農田網格化”管理模式初見成效,建立了耕地信息網格化大數據,不僅摸清了詳細的耕地種植類別、耕地非糧化、撂荒地的底數,還建立了明確網格責任人的四級網格體系,為未來實現“以數管農,以圖惠農、以數保產”夯實扎實的數據基礎。
科技賦能 守好“糧倉”扛穩“米袋”
隨著農村人口逐漸老齡化,年輕勞動力不足,導致村里不少土地閑置,分散的土地又制約了規模化、集約化進程。“田保姆”破解了這一難題。
眼下正值春耕備耕的關鍵時節,南安扎實做好當前農業生產及春耕備耕各項準備工作,搶農時、備春耕、運農資,拉開了辛勤耕耘的春種序曲,孕育起新一年的豐收希望。大洋村的農戶們卻樂得清閑。
原來,大洋村成立了合作社,外出農戶的耕地和撂荒地,以土地租金入股形式流轉到合作社統一經營,目前已流轉土地400多畝,既保護了耕地,也促進了鄉村振興。春耕前,合作社便與南安市洪瀨鎮順和家庭農場預定秧苗,并與南安順隆種養專業合作社洽談托管服務,將耕種防收全流程托管出去。
為打好春耕生產“第一仗”,今年,南安市洪瀨鎮順和家庭農場投入50多萬元,引進全省首臺循環運動式育苗設備,全面實現了育秧全程機械化。有了新添置的“寶貝”,農場將育秧從農田“搬”到了工廠里,既省時省力還省地,育秧的效率和秧苗品質也得到了提升。
近年來,南安扶持培育種糧大戶,提高農機購置補貼,激勵農業技術干部、科技特派員走進田間地頭,服務“三農”;同時,大力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組織全市11家農機合作社、農機服務隊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為種植戶開展水稻生產的機耕、機播、機插、機防、機收、機烘等環節進行托管服務,助力糧食增產增收。得益于此,2023年,全市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84%,糧食平均畝產達450公斤。
倉廩實,天下安。夯實糧食儲備防線,必須管好“倉”。為確保糧油“儲得好,調得出,用得上”,近年來,南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倉儲物流設施保護和能力提升,省儲備糧南安直屬庫投用;省儲備糧泉州儲備庫搬遷重建項目計劃4月順利通過竣工驗收……2015年以來,共投入1.142億元,新增標準化倉容6.98萬噸,現有國有標準化倉容10.78萬噸。同時,南安不斷提升糧庫智能化水平,2023年投入超1700萬元對儲備糧庫及應急成品糧油代儲點等場所進行改造提升,實現地方儲備糧信息化全覆蓋。
民以食為天,糧安天下安
春耕曲已唱響
新使命、新挑戰已到來
站在新的起點
踏上新的征程
南安將牢固樹立糧食安全觀念
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凝聚守護糧食安全合力
全力扛穩“米袋子”
端牢“糧食碗”
(記者:莊樹鴻 黃奕群通訊員:林金典 蘇永燦 黃仕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