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地而起的教學樓、寬敞明亮的大教室、簇新平整的運動場……2015年春,由尚真、高山小學整合的鳳凰小學建成投用,讓碼頭鎮高山、劉林兩村適齡兒童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
近年來,南安統籌兼顧,協調推進,科學優化教育布局,改善薄弱校辦學條件,全面提高裝備水平,中小學校辦學條件大幅改善,育人環境日臻優化。
南安市第三小學。本報記者李想攝
新遷建(擴建)學校18所學生家門口就可以上好學
昨日,記者在美林街道市民中心旁的南安市第三小學看到,連體的教學樓、28米高的校門標志性建筑十分引人注目。
市第三小學前身是福溪小學,城北新區市民中心片區規劃建設時,市政府根據片區人口規劃,決定在新區擇址重建福溪小學,并升格為市直小學,命名為南安市第三小學,服務片區為美林街道福溪村、莊頂村等附近村落以及市民中心、皇家濱城、濱江1號等周邊小區。
“市第三小學按市直小學標準設計、建設,設36個班級,能容納學生1620人。”市第三小學校長張阿福說,2011年開始建設,2014年實現秋季招生辦學,完成一期投資1800多萬元,現有班級13個,學生500多人。
“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學,方便又安全。”林女士住在皇家濱城,孩子在市第三小學讀二年級,“學校條件好離家又近,孩子都不用接送,給我們省了不少心”。
不僅如此,南安在推進新區教學資源配套建設的同時,還積極整合各類農村中小學建設資金和教育資源,不斷加大投入,保障農村中小學在辦學條件、質量上實現均衡發展。
2015年春季前,劉林、高山兩村分別有尚真小學和高山小學,兩所學校學生均不足百人。“以前,尚真、高山小學每班10多個學生,少則七八個,教師也不足,只能‘包班’上課,加上校舍簡陋、教學設施配備不全,影響了標準化學校創建。”鳳凰小學校長陳國智說。
為此,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決定將兩所學校的整合新建工作列入《南安市2010-2015年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以滿足當地兒童上好學的要求,并由市財政投入440萬元,于2011年在劉林、高山兩村之間擇址新建鳳凰小學,建成后將尚真、高山小學整合到鳳凰小學。鳳凰小學占地面積30畝、建筑面積4346平方米,配置音樂室、美術室、綜合實踐室等功能室11間,還配備電腦33臺。
“學校合并后就成了‘一家人’,師資力量、教學設施全部以標準化模式進行統一調配整合。”陳國智說,教育資源整合后,辦學效果更佳,更有吸引力,周邊的村民認可度高了,外流的學生也回來了,學?,F在總共有206名學生,預計明年會有更多學生來就讀。
“現在的教室比原來的美麗干凈、光線明亮,坐在里面上課感覺很舒適。”六年級的劉馨園高興地說。
近年來,南安先后出臺《南安市2008-2012年義務教育布局調整與學校建設規劃》《南安市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總體規劃》等文件,大力統籌校舍建設項目,提升辦學硬件水平,全面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據統計,2010年以來,全市新建、遷建、擴建學校18所,實現小學就近入學、中學相對集中、方便學生就學的目標,辦學規模和班生額控制在規定范圍內。
15.31億改善薄弱校花園式學校隨處可見
翔云中心小學是一所山區校,辦學條件薄弱。兩座石頭樓、一個凹凸不平沒有規則的操場,就是上世紀90年代該校的記憶。
“2007年,學校投入150多萬元,新建1棟宿舍樓,建筑面積1581平方米。”翔云中心小學校長梁心堯說,宿舍樓建成后,學校開始招收寄宿生。目前,在校學生705人,其中寄宿生80人。
2010年,翔云中心小學啟動校安工程建設,拆除兩棟急需改建的石頭房,新建“仲咸樓”“綜合樓”兩棟教學樓;2012年,學校完成學生食堂升級改造工程,進一步保障學生食品安全。
在翔云中心小學食堂,記者看到食堂有消毒間、配送間、洗刷間、烹飪間等功能室。“改造升級后,食堂每樣菜品將留樣檢驗,確保食品安全。”梁心堯說。
梁心堯說,今年8月,學校完成運動場外廣場磚鋪設、花臺建設、校園綠化等工程,完成廁所改造升級;10月,完成運動場200米塑膠跑道鋪設工程,面積3000平方米。
“1981年畢業后,我在翔云中心小學任教34年,感覺現在學校才是真正的花園式學校。”梁心堯說,學校的環境和辦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住校的老師多,學生的課外活動多,學校的笑聲也多。
毓元中學也同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15年,市政府投入專項資金6.5萬元,對毓元中學學生宿舍樓破舊門窗進行改造;投入3.3萬元添置學生課桌椅400套;投入3萬元粉刷教學樓、辦公樓外墻壁。今年9月,由轄區各建制村自籌100多萬元建設的學校塑膠操場也正式投用。
如今,毓元中學校園面貌煥然一新,環境優美,成了師生學習、生活、健身的樂園。
推進中小學校舍安全保障長效機制建設,是教育發展的重頭戲。2010年以來,全市累計新、改、擴建校舍67.34萬平方米,完成投資15.31億元,薄弱校舊貌換新顏。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將中小學實施膳食衛生工程、緊急報警裝置和視頻監控系統、廁所改造工程、標準化學校建設等教育項目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加大投入,學校的辦學條件全面升級換代。據悉,南安今年下撥3539萬元改善義務教育薄弱校辦學條件,累計已完成投資3320萬元。
“三通兩平臺”明年春季投用邊遠山區孩子也能共享優教資源
在南安,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項目建設工作也正加快推進中,官橋星輝小學就是其中一所受益學校。
“自今年暑假‘班班通’項目進入官橋星輝小學后,目前學校10個班級全部實現‘班班通’,教育技術裝備水平大飛躍。”官橋星輝小學校長林團恭說,“班班通”一改傳統教師“口傳心授”做法,告別“粉塵”時代,實現多媒體教學、互動式教學模式。
安裝“班班通”后,官橋星輝小學還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全面掌握多媒體設備的基本操作及課堂應用的基本步驟。
在內厝實驗學校,24套“班班通”設備同樣讓孩子歡欣鼓舞。初三(2)班林慧婷還清晰記得制取高錳酸鉀實驗課的情景:“多媒體播放了實驗的全部流程,讓大家一下子就理解操作要領,也提高了學習積極性”。
實施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建設,關鍵是資金投入。市財政將斥資8398萬元,實現全市385所公辦學校以高速率光纖模式接入互聯網(校校通),在4689個班級配備交互式多媒體設備(班班通),同時建設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環境(人人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資源云平臺)、數字化校園建設(教育管理服務平臺),形成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互助學習的教育新模式,逐步將學校的資源、管理、應用、服務等信息資源數字化,形成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養環境,預計“三通兩平臺”明年春季全部投用。
“‘三通兩平臺’并不是每個班級安裝多媒體設備那么簡單,重要的是,教師能通過教育資源云平臺,讓邊遠山區學生能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自2013年以來,南安每年投入1000萬元,用于充實完善教學儀器設備等。目前,全市學校教學儀器配備均達Ⅱ類以上,58%以上學校達Ⅰ類配備;所有學校圖書配備均達部頒標準。(記者 楊玉蕊 通訊員 蔡建家 陳奕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