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新羅區巖山鎮山前村的果農陳峰東和陳月東兄弟倆就像喝了蜂蜜水,心里甜滋滋的。原來春節將近,他家的葡萄被各地的客戶以每斤大約16元的價格預訂一空。因為不愁銷路,兄弟倆的日子過得優哉游哉,整天笑呵呵的,雙眼瞇成了兩條縫。
昨日,記者走進陳氏兄弟的葡萄大棚,兄弟倆和工人們正在為剛采收完的葡萄園開溝培土,為下一季的葡萄生長做準備。兄弟倆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按2500斤的平均產量計算,我們這150畝多地的葡萄純收入70來萬沒問題。”
哥哥陳峰東種了一輩子地,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當記者問起種葡萄的秘訣時,他憨厚地說:“種葡萄還是要靠技術,我自己是內檢員,啥時候該施肥澆水?什么時候該培土?什么時候該剪枝稈?什么毛病怎么防治?我都一清二楚。有今天這個成績,最應該感謝的還是村里對家庭農場實行的優先承接水利設施建設的優惠政策。”他指著大棚內的軟管滴灌說,“以前種植煙葉,每天還得到老遠的地方挑水澆灌,一桶一桶的挑,早晚都要花上幾個多小時才能澆完,每次弄完腰酸背痛。現在好了,我們利用這個政策,引進滴灌技術,減輕了我們的很多負擔,也大大增加了我們的農產品產量。”
負責銷售的弟弟陳月東說:“我是煤老板轉業做家庭農場的,所以人脈會比較廣,路子會比較多。比起以往靠在路邊吆喝賣東西,現在改為微信宣傳推銷,而且,村里近幾年新修鄉村水泥路,交通方便,離市區近,又緊靠龍洞景區,使周末節假日來采摘的人也變多,不僅銷售量逐年增多,客源也越來越廣了。”
“比起以前種煙葉、蔬菜,我們的活不僅輕松了,收入還增加了!是家庭農場給了我們機會和信心!”雖然農場的經營也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但兄弟倆并不滿足。“再租賃、流轉一些地,多種一些葡萄、水蜜桃之類的,未來要把自己的‘家庭農場夢’做大做長久。”
山前村家庭農場協會會長張超業告訴記者:“現在我們村里已經有了自己統一的水果品牌,并且實行‘協會+公司+合作社’的模式,讓家庭農場主們‘抱團’發展,如今正在籌劃建立水果集散基地,讓以種地為職業的農民能夠早日實現家庭農場夢。”
近年來,巖山鎮依托全省首家家庭農場協會、謝聯輝院士專家工作站,引導當地群眾大力發展水果、花卉、苗木基地及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規模農業組織。據介紹,目前,全鎮擁有家庭農場151家,其中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有76家,注冊資金2200多萬元。隨著家庭農場的發展,還帶動當地發展農家樂10多家,年均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綜合收入達1000多萬元,為當地農民提供500多個就業崗位,家庭農場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記者 施薇 通訊員 丘棟輝 曹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