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武平縣十方鎮中和村,交通極不方便、人居環境差、沒有產業。如今,組組通公路、危舊房改造、一村一品產業蓬勃發展,31戶104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如期脫貧……
“中和村是武平58個貧困村之一,這幾年通過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貧困村的美麗‘蝶變’。”近日,中和村黨支部書記鐘平善介紹說。
修到家門口的致富路
“從忠地到白石山機耕路的竣工,徹底改變白石山三百多畝良田無法機械化耕作的困局,大大提升農田使用價值。”鐘平善說,這條機耕路長1.8公里、寬3.5公里并配套建設農耕水渠,工程造價55萬元,能幫助500多名村民解決300多畝農田無法機械化耕作的難題。從此,中和村這片農田進入機械化耕作新時代。
市派駐中和村第一書記邱錦生介紹說,此前,從忠地到白石塘的路全是泥巴碎石鋪成的,坑坑洼洼,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更是泥濘不堪,外面司機駕車送人運貨只能到忠地,村民還得肩挑背扛走上兩里路才能到家。為了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村支書鐘平善帶領村兩委干部積極爭取項目,籌集資金,組織實施……2016年7月項目竣工使用,徹底解決了當地300多名村民出行難、生產生活資料運送難問題,在脫貧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致富路修到村民家門口,讓老百姓從中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脫貧攻堅以來,中和村共籌集230萬元,先后實施村道修護、改擴建機耕路10公里。
黨建+特色產業+扶貧
“自家5畝地租給了種植大戶,每年收入田租3000元,每月還在基地打工增收2400元。”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朱始貴說,“有了這些穩定收入,再也不用提心脫不了貧。”
“2017年開始,我在下山嶺自然村流轉土地100畝,用于種植麒麟西瓜等農作物,每年優先照顧村里的貧困戶到基地務工。”種植戶鐘國平介紹說。
“村里還建立百畝烤煙基地,每年吸納5戶10多名貧困人口就業。”鐘平善說,麒麟西瓜、烤煙種植是中和村發展的特色產業。這幾年,村黨支部通過“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產業鋪路”把特色產業鏈與脫貧致富鏈緊密聯結,推動支部破難題、黨員樹標桿、能人建平臺、群眾立精神,增強了扶貧成效,抓實了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快了村級經濟發展。
“曬著太陽”也能增收
一塊塊光伏發電板“曬著太陽”就能增收。鐘平善說,“光伏扶貧”是中和村摘掉貧困村“帽子”的另一利器。
據了解,中和村光伏發電項目總投資141.6萬元、裝機容量200千瓦,年可實現發電量20萬度。“項目共分了兩期建設,分別于2016年、2018年6月成功并網發電,可增加村財年收入10多萬元。”
鐘平善說,中和村孤殘老弱貧困戶不在少數,缺乏自主發展的能力,形成無法創收脫貧的局面。面對這一困局,中和村鼓勵10戶貧困戶進行免息扶貧小額信貸,每戶貸款3萬元投資第二期光伏發電站項目。投資入股后,貧困戶成為“光伏扶貧”項目股東,每戶每年可領取股份分紅3000元左右。
“中和村不僅能順利摘掉貧困村的帽子,還通過光伏入股和其他激勵性扶貧項目繼續帶領全村人民走上‘光明致富路’。”脫貧攻堅路上,鐘平善信心滿滿。(通訊員王發祥羅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