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記者在革命基點村上杭縣藍溪鎮巖華村看到,一批批鄉親或拎著雞鴨,或挑著裝滿冬筍的擔子,或開著小車,大家走親訪友,臉上蕩漾著笑容,山村里四處洋溢著新春祥和的氣氛。
位于上杭與永定交界大山深處的巖華村,在革命戰爭時期,上杭籍開國將軍劉永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隱蔽堅守,開展艱苦卓絕的南方游擊戰爭,當地群眾為游擊隊送糧食、送藥品、送情報,積極支持革命。1955年,全村有11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由于高山環繞、地處偏遠,巖華村群眾多年來日子不太富裕。村里生態資源豐富,擁有山林面積6831畝,約占全村總面積的三分之二。近年來,巖華村依托竹林資源優勢,積極爭取上級對革命基點村的政策扶持,連續四年投入毛竹扶助專用肥,大大提升毛竹產量。在此基礎上,巖華村大力推動建設毛竹豐產示范工程,并進一步拓展產業鏈,引入林下種植、竹深加工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巖華村勞動力外流較為嚴重,當地村民以家庭為單位或鄰里之間合伙為單位,成立幫扶互助采伐小組,比較有代表性的小組有7個,平均每年采伐銷售毛竹1500噸,純收入約40萬元。
春夏采春筍、伐成竹,到了冬天,村里的冬筍又在地下拔節。漫山遍野的冬筍,既是客家鄉村一道天然食材,也給村民帶來增收。去年冬天以來,該村的采筍大戶巫太恒戶,平均每天采筍約25公斤,按照均價每公斤16元計算,每天收入達到400元。
記者在村部碰到村民田承友,聽他笑嘻嘻地講“新春故事”。田承友今年70歲高齡,2014年兒媳婦罹患腎衰竭,每年醫療費用高達8萬多元,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村里考慮到他家的實際情況,將其評為低保戶,醫療報銷額度提高到每年6萬元,減輕他的家庭負擔。2016年,巖華村將其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積極爭取扶貧政策幫助該戶渡過難關。雖然年事已高,田承友不等不靠,堅持幸福生活從艱苦奮斗得來,有效利用生產幫扶政策發展種養,飼養十幾頭牛。每年冬筍生產季節,他還通過挖筍增加收入,挖筍收入每年可達4000元。
巖華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14戶,像田承友那樣通過國家幫扶政策和自身不懈努力走上小康路的家庭不在少數。該村積極鼓勵貧困戶通過種植生姜、養殖家畜創收,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讓貧困戶留在家里也能創收致富。2017年,該村全部貧困戶提前摘除了貧困帽。
“現在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好,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善了,這得益于黨和政府一直以來對基點村的關心。”在村里新建成的停車場,村主任田先鶴喜不自禁。該停車場是今年村里“一事一議”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項目,總投入資金7萬元,有效緩解了村里停車難、停車亂等問題。近年來,巖華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陸續完成村道硬化、路燈亮化、農綜道路硬化、幸福院和村部改造等一系列惠民工程,這個坐落在高山上的革命基點村實現了大變樣,村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幸福。(記者傅長盛 通訊員沈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