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筆者在上杭縣南陽鎮航拍朱斜村,發現這個深山里的革命基點村新房遍地崛起,水泥路四通八達,路燈通到每個角落。村支部書記許錫珠介紹,朱斜的巨變得益于這幾年發揮“輸血+造血”的功能,讓昔日的貧困村走上小康之路。
朱斜村地處南陽鎮北部與長汀縣交界,是當年紅色地下交通線通往長汀的必經之路,全村還有在冊烈士32戶,當年為土地革命作出了巨大犧牲。全村總面積14.47平方公里,轄5個自然村,438戶,2360多人,耕地面積1414畝,山林面積25000余畝,其中毛竹林面積20000余畝。由于地處偏僻,山高路遠,群眾主要收入來源于竹林、養殖及外出務工,前幾年還有貧困戶60余戶。
2015年以來,鎮、村利用上海市奉賢區掛鉤朱斜村的大好機遇,實施精準扶貧,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村里先后從奉賢區引進扶貧資金260萬元,硬化道路3000多米,在公路和村道樹立150盞太陽能路燈,建成新村部辦公樓、完成人飲工程,改善了村小學的教學生活環境,學校還有一年級到三年級學生41人,幼兒園學生45人,學生數量比前幾年增加1/3,實現了基點村的孩子可以在家門口上幼兒園和小學的夢想。
在接受“輸血”的同時,該村還充分發揮基點村自身“造血”的功能,發動全村青壯年外出從事建筑業,去年以來,村民陳德文、陳德根每年承接的建筑工程產值均在3000萬元以上,帶動一批村里的業務和技術骨干。同時,發動貧困戶種植檳榔芋120畝、辣椒50畝,到2017年底,全村27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基點村絕大部分群眾蓋起洋房,美麗鄉村建設越來越靚麗,昔日基點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記者 傅長盛 通訊員 曾樟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