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我們牽線搭橋,廈門理工學院、龍巖學院參與研發紫金銅業‘銅冶煉過程產電池級硫酸鎳制備及鎳高值化工藝技術’項目。而今,該項目即將進入驗收階段。”近日,龍巖市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研究院傳出的一則好消息,成為龍巖市以科研創新平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又一生動例證。
為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2023年10月,龍巖市成立有色金屬、機械裝備與專用汽車、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科技等四大研究院(下稱“四大研究院”)。成立一年多來,四大研究院接受企業委托研發項目34項,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30項;下屬研究所申請發明專利101件,獲授權發明專利56件,制定標準20項;轉化創新成果15項,帶動企業產生經濟效益約1.8億元……一年多時間里,四大研究院為龍巖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的作用正不斷顯現。
開放平臺,為全市服務
在四大研究院建設前,龍巖市政府就與廈門大學、龍巖學院三方共建了龍巖廈大產教融合研究院,當地一些龍頭企業也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機構。
但在梳理全市科技創新資源后,龍巖市發現,政府主導平臺效果有限,校企主導平臺較為封閉,科研成果無法惠及全市。“科研力量薄弱且分散,缺少為全市提供科創服務的公共平臺。”龍巖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推進“四鏈融合”,龍巖必須作出改變。
“之前的一些平臺資源集中度弱,與企業聯系不夠緊密,績效考核制度更是存在較大問題。”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龍巖市于2023年5月份左右開始籌建四大研究院。
作為政府主導建設的科研平臺,四大研究院的籌備工作一開始就由龍巖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動。龍巖市政府相關領導牽頭,召集多家企業、高校開展座談會,征求意見。龍巖市科技局多次前往三明、漳州、江西等地,學習相關經驗。2023年10月,四大研究院正式揭牌。
“我們想將四大研究院建設成有特色、會攻關、能共享的開放式創新平臺。”龍巖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有特色”指圍繞龍巖市重點工業體系布局創新鏈,將資源聚集到特色產業上;“會攻關”指要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不能單純寫論文、發專利;“能共享”指通過市場化運作讓全市所有企業共享科研平臺。
同時,為了更好服務全市企業,四大研究院還建立了以結果為導向的績效考核機制,計劃成為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
“我們給予產業研究院一筆啟動資金,但這筆資金以‘績效獎金’的形式發放,并不是定額撥款。如果3年后成果考核不達標,這筆錢要收回。”龍巖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此既能使科研資金使用更加有的放矢,還能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為全市建平臺,建全市的平臺’,這是四大研究院的運行模式和服務宗旨。”龍巖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總結道。
內外兼修,提高影響力
“在研究院的幫助下,我們僅用3個月便完成煙葉打捆機迭代升級,研發周期縮短了一半,打捆效益提高300%。”龍巖市三陽機械公司的負責人十分認可產業研究院對企業的助力。
然而,在建設初期,龍巖市企業更相信“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不太信賴本地科研力量。
如何使企業樹立“有技術需求找產業研究院”的觀念?“內外兼修”是關鍵。
向內,修煉科研實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四大研究院建設了6.3萬平方米科研場地,并整合了龍巖市內高校、科研院所原有的儀器設備,設備價值總計超過2.1億元,且場地和設備完全向市內中小企業開放。
科技創新,人才是第一資源。四大研究院同時整合了市內科技人員300多人,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者210人。負責研究院日常運作的常務副院長更是由廈門大學退休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行業資深人士擔任。“這些專家具備強大科研實力,擁有豐富科研資源,也熟悉企業運作和行業需要。”龍巖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行業頂尖專家坐鎮幫助四大研究院快速走上軌道。
四大研究院還組建了匯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等一批“國字號”專家的學術委員會。高校、企業、市科技局共同動用自身人脈資源,柔性引進了近70名專家組成學術委員會及技術攻關團隊。
高端人才對創新的帶動作用有目共睹。涂善東院士主持的“焊接缺陷智能識別技術”項目成果鑒定會,為龍巖機械制造企業注入智能化基因;陳遠志教授為龍巖鋰電產業發展繪制精準路線圖;束文圣教授團隊的微生物基生態修復技術讓礦山復綠難題迎刃而解……
向外,修煉宣傳功力。
“不能坐等企業聯系,要主動走進企業。”四大研究院設立了科技專員、項目專員等崗位,不定期進企調研,收集問題。產業博士服務團也常常帶著技術下企業。
“在幾次調研活動中,研究院的專家現場幫我們解決了不少問題。”龍巖市三陽機械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一次次小問題的解決,企業逐漸建立對研究院的信任,才有了后來雙方共同研發打捆機的合作。
此外,龍巖市科技局還通過舉辦科技交流活動、利用“機博會”活動平臺等方式,讓四大研究院在全市企業前亮相,推介研究成果。
如今,“有問題就找四大研究院”已成為龍巖市中小企業的共識。
轉變角色,共建聯合體
推動龍巖市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四大研究院的核心職能,不僅要深化點上調研,解決具體企業的急難愁盼,同時要放寬視野,擊破行業共性技術問題。
在四大研究院成立不久,龍巖市科技局便以機械裝備產業為試點,凝練出4個產業共性技術難題。
共性技術難題是“卡脖子”問題,研究院“獨木難支”,必須強化與發達地區的科技合作。去年10月份起,四大研究院正式開始對外交流。
為盡快和發達地區的科研力量搭上線,龍巖市幾乎調動了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龍巖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帶隊前往高校談合作;利用中央對口支援、廣龍對口協作、廈龍山海協作等時代機遇,將技術難題以“揭榜掛帥”的形式發布給多所高校;研究院內的專家學者、企業領導,以及在外鄉賢動用人脈,邀請研發機構和人員來巖考察,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針對機械裝備產業的共性技術問題,已有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等高校表達了合作意向,我們準備前往這些高校洽談具體合作。”龍巖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汲取他人所長的過程中,龍巖市科技局也看到四大研究院存在的問題,正積極謀劃未來發展。
四大研究院目前主要承接企業委托的技術攻關任務。但龍巖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坦言:“僅靠研究院自己解決所有技術難題很難,如果將研究院作為科研主體,很快會陷入沒有經費的困境。”
如何轉變研究院角色?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做法提供了靈感。據介紹,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開創了與企業共建“企業聯合創新中心”的模式。該模式下,研究院作為科技橋梁,根據企業需求,幫助企業鏈接海內外創新資源。
“很多企業面臨技術問題卻不知向誰求助,研究院要做的就是了解科創資源布局,精準匹配需求。”龍巖市科技局計劃推動四大研究院與中小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利用對外交流機會,通過學術委員會以及組建由在讀研究生組成的科技信息員團隊等,摸清科研布局。
“四大研究院的目標是構建起覆蓋研發、轉化、服務的全鏈條創新生態。未來還要投資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的項目,增強自我造血功能。”龍巖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徐士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