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位于長汀縣濯田鎮永巫村的劉坑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碳匯林項目現場,植樹工人正抓住春天好時光,開展碳匯林樹種補種工作。
“今天補種的是楓香、木荷這些本土闊葉樹,經過前期治理,我們已經達到了植被覆蓋和防治水土流失的初級目標,現在通過種植碳匯樹種,增強森林的碳匯能力,提供生態碳匯產品,實現從‘植樹’到‘增匯’的提升。”長汀縣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輝介紹,楓香、木荷等樹種,既能夠優化林分結構,還能有效吸收二氧化碳,是優良的固碳樹種。
長汀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經過數十年治理,全縣水土流失率從1985年的31.5%下降到2023年的6.31%,累計減少水土流失面積116.85萬畝,生物多樣性持續增加,植物群落向多樣性和較為穩定的方向演替。
在鞏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基礎上,長汀縣持續先行先試探索不斷釋放生態紅利,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岳輝介紹,針對原水土流失區林分結構單一、森林碳匯開發潛力大的特點,長汀積極探索水土保持碳匯實踐,通過補種水土保持碳匯樹種,打造南方紅壤區生態碳匯基地,推動治理模式從“生態保護修復”向“生態產品開發”升級。
(記者 戴敏 通訊員 朱芳彬 林加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