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公布2023年度水土保持工作評估“成績單”:2023年,省對龍巖市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為全省第一名!據悉,龍巖市已連續6年獲“優秀”等次。
斗轉星移,歲序更新。荒山加快披上了“綠裝”,一幅幅山清水秀的生態畫卷,一張張動人的民生圖景在閩西大地上徐徐展開,這得益于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
2023年,我市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33.89萬畝,完成投資4.08億元,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4.27%,其中長汀提升至93.56%。我市水土保持工作經驗被借鑒吸納在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長汀模式》入選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成果案例;全國首單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在長汀縣成功落地......
近年來,龍巖市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深情囑托,牢牢扛起水土流失治理的大旗,在全國率先出臺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重要部署的實施意見,圍繞著力提升“五種能力”,持續鞏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全力推動全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
突出預防保護
提升差別化防控能力
我市組織編制《龍巖市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規劃》,完成各縣(市、區)水土保持規劃,將水土保持生態功能重要區域和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區域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管控。落實有關規劃征求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意見制度,全年共出具規劃意見35份。
2023年,我市完成長汀縣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范圍劃定,對江河源頭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源涵養區等重點區域,全面加強水土流失預防保護;加強重點生態區位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強化農林開發“聯審聯批+承諾”制度。嚴控礦山開采,目前,全市采礦權總數僅有234個,為歷史最低值。
對生態脆弱區和生態系統不穩定區采取撫育措施,優化樹種結構,加快退化林分修復,改良低質低效林分土壤,為森林植被穩定性創造良好土壤環境。全市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33.89萬畝,其中,闊葉化造林4.15萬畝,松林改造質量提升15.8萬畝,撫育施肥改造4.77萬畝。
壓實主體責任
提升精準化監管能力
2023年,我市在《龍巖市鞏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明確了24個行業主管部門的責任清單、生產建設單位主體責任。水利與自然資源部門常態化建立礦山開發聯審聯驗監管機制,與交通運輸部門聯合開展公路項目全覆蓋專項督查。率先在全省開展人為水土流失問題整治攻堅行動,有效維護治理成果。
科技助力高效監管。我市探索形成水土保持監管工作全過程閉環式管理,實現“天上看、地下查、網上管”監管全過程、無死角。2023年完成水土保持“天地一體化”282個疑似違規圖斑的核查,下發整改通知書48份,已全部完成整改銷號。同時,靠前指導、全程跟蹤企業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落實,引導企業綠色設計、綠色施工,對393個生產建設項目開展監督檢查,下發整改通知43份,接受驗收報備169件、核查39件,立案查處4件。
注重綜合施策
提升系統化治理能力
推動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系統治理。打破碎片化、分散化的傳統治理方式,依法對農林開發等生產建設項目進行精準分類施治,創新“雙隨機一公開”“提醒函”等檢查制度,實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累計建成生態茶園16.57萬畝、生態果園示范片1.05萬畝,省級及以上開發區、交通建設分別完成水土流失治理573.5畝、312畝,新改建公園綠地1656畝。
著力推動生態系統實現由“量”到“質”的提升,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和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探索實施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廢物利用+產業融合”的生態修復新模式,大力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目前已完成治理面積1.29萬畝,創建國家級綠色礦山9家、省級7家,占全省41%。
堅持以全域統籌、系統治理為抓手,山水林田路村統一規劃,治山、治水、治污協同推進,因地制宜分類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開展“清潔家園”“綠盈鄉村”建設行動,全力推進水土流失治理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著力綠色發展
提升產業化供給能力
我市扎實推進長汀縣羅地河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項目碳匯監測核算項目,探索水土保持項目碳匯開發、測算、交易、登記等全流程服務機制。2023年12月7日,全國首單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在長汀成功簽訂,共交易水土保持項目碳匯10萬噸,總價180萬元,為將水土保持項目碳匯納入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提供“龍巖經驗”。
我市以綠富共贏為目標,支持水保項目與生態產業發展,鼓勵和引導農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培育水土保持碳匯開發、“生態林業﹢”、“生態旅游業”等富民產業。2023年,全市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1081.05萬畝、實現產值261.49億元;全力打造以“森林人家”為主的生態旅游,全市生態旅游社會總產值達91.64億元,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路徑,實現由“綠”到“優”的深化。
健全完善機制
提升多元化支撐能力
我市把持續鞏固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作為黨政“一把手工程”,落實責任鏈條,深化部門協同,將拓展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列入市委市政府“十項重點改革”、為民辦實事項目工作之一,采取“一月一通報、一季一督導、一年一考評”方式,探索總結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經驗。在全省率先實行河湖長制、林長制,構建市、縣、鄉、村多級水土保持行政執法網絡體系。
探索建立“政策引導﹢企業投資﹢社會融入”發展機制,通過用地審批、金融支持、以獎代補等政策進行扶持,爭取上級補助資金1.57億元用于扶持水土流失治理,市財政專門拿出210萬元用于開展水土流失區非柴燃料以獎代補試點村工作,撬動社會資本投入2.44億元投入水土流失治理。廣泛開展“黨員義務植樹”、“碼”上植樹、“美麗庭院”創建等活動,讓更多的人民群眾關心關注水土流失治理。
在全省率先出臺森林碳匯賠償機制工作指引,其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寫入當年全國兩會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堅持審判與修復并重,不斷延伸生態修復領域種類。
鍥而不舍煉真功,久久為功見成效。2024年,我市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位建設美麗中國的政治高度,全力以赴打好綠色生態牌,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龍巖樣板”,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讓綠水青山成為龍巖永遠的驕傲。
(融媒體記者 倪露 通訊員 盧曉香 李冠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