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市干部群眾全力打好綠色生態牌,奮力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綠水青山入畫來
“綠水青山成色更足”,這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二四年新年賀詞中的重要講話,充分肯定去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
龍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近年來,我市干部群眾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保護生態環境,全力打好綠色生態牌,持續擦亮龍巖生態名片,努力交出不負歷史與人民重托的綠色答卷。
持之以恒守護,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遠山如黛,碧波蕩漾。冬日的龍津湖公園,歡聲笑語不斷,男女老少幸福徜徉在城市花園中,盡情享受優美生態環境的福祉與饋贈。
“在這里跑步很舒服啊,到處是綠色,空氣也清新。”昨日,家住新羅區臥龍小區的鐘美蘭告訴記者,前年她從外地回到龍巖工作生活,經常到龍津湖公園跑步,切身感受到“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的美好。
老百姓對生態環境的切身感受,是我市多管齊下補短板、強弱項、促提升,持之以恒筑牢生態環境安全屏障,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生動體現。
去年4月,我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聚焦6大專項攻堅26項具體任務,市領導掛牌督辦重點問題整改,配套建立督導、倒查、問責、獎勵、“一月一通報”等工作機制,各級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推動專項行動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空氣質量穩居全省前列。我市標本兼治,強力推進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常態化管理建筑工地、收儲地塊,城市空氣持續保持清新。據統計,去年1-11月份,龍巖中心城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35)和優良天數比例(99.7%)均居全省第二位。
水環境質量得到了“質”的轉變。我市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監管整治,推動全市水質持續改善。據統計,去年1-11月份,全市76個主要流域國省控斷面I-III類水質比例保持100%,I-II類水質比例(65.8%)同比提升15.8%;49個省控小流域斷面I-III類水質比例保持100%,I-II類水質比例(57.1%)同比提升20.4%;全市13個市、縣級集中式生活水源地和3個重點湖庫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新的勝利。去年,我市精準分類施治,對輕度水土流失區實施封禁治理、撫育施肥,對中強度水土流失區則采取“補植+施肥+灌草”立體模式進行對斑治理,對已治理的生態脆弱區采取馬尾松林“去針套闊”、稀疏林補植闊葉樹等進行改造提升。據統計,去年,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及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33.89萬畝、占省下達任務120%,全市水土保持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今日的閩西,在全市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碧空如洗、山川蒼翠、河流澄清,青山綠水如映畫中。
拓寬“兩山”轉化,讓百姓更富足、產業更興旺
“去年,我種了紫靈芝、草珊瑚、獼猴桃、百香果、木通等經濟作物,養了三十多箱蜜蜂,還到山上采紅菇、砍毛竹。”日前,武平縣萬安鎮捷文村村民謝春榮認真盤算著去年的收成,靠著自家的455畝林地,他發展起了林下經濟,去年收入達十幾萬元。
謝春榮是我市廣大林農的代表,從發展林下經濟中得到了實惠。目前,我市建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000多個,形成了新羅黃花遠志、永定巴戟天、上杭骨碎補、武平紫靈芝、長汀茯苓、連城鐵皮石斛、漳平牛樟芝為代表的區域特色林下經濟發展模式。2023年,林下經濟經營面達1081.05萬畝、產值261.49億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市立足生態優勢,持續做強做大林下經濟、花卉苗木、生態旅游、木竹精深加工等生態富民產業,努力拓展“兩山”轉化通道,讓老百姓充分享受生態發展紅利。
龍巖一年四季都是“山花爛漫時”。產自龍巖的“杜鵑花、國蘭、富貴籽、蝴蝶蘭”四大優勢特色盆花,越來越受國內外客戶的青睞,漳平永福、連城朋口、武平東留、永定龍潭等花卉特色小鎮品牌效應持續提升,老百姓真正在“花叢中笑”。去年,我市花卉苗木產業實現產值103億元,實現全產業鏈產值169.1億元。
龍巖,逐漸成為海內外游客特色生態游的優選地。去年以來,我市依托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康養基地開展特色生態旅游,全力打造以“森林人家”為主的生態旅游品牌,推動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目前,全市有森林人家322家,森林步道254公里,去年全市生態旅游社會總產值達91.64億元。
此外,我市推動“雙碳”工作也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的前頭。去年,我市與10所高校合作,打造“通量—大氣—遙感觀測平臺”等4個世界領先的碳匯科研平臺,其中上杭白砂國有林場啟動的全球首個雙塔移動通量觀測平臺,為國家實現“雙碳”戰略目標提供更加精準的數據參考。
同時,我市加快推進碳匯建設機制創新和試點。去年來,全國首單“林業碳匯保險+”服務項目試點落地新羅;全國首單水土流失區林業治理碳匯保險項目簽約落地長汀;成功舉辦全國地級市首個“零碳”運動會;在全省首創生態修復綠碳實踐基地,目前已達20萬畝;在全省首創“固碳池”司法固碳平臺,建立碳匯基地面積19.5萬畝,并在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亮相......
共建美好家園,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元旦前夕,攝影師劉輝在長汀汀州植物園內發現了一個稀缺鳥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鴻雁”。據了解,鴻雁又稱原鵝、大雁,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屬易危物種,這是長汀首次發現鴻雁來此過冬。
一只編號為GXU0001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蛇雕,六年前放飛于廣東北部灣沿岸,近三年來,活動軌跡基本停留在上杭舊縣溪一帶,成了龍巖的“常住居民”,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
......
近年來,龍巖境內不斷發現各類珍稀動植物,吸引著它們“定居”閩西山林水澤。據統計,目前龍巖記錄發現的鳥類有330多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5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50多種。
閩西綠水青山間,越來越多野生動植物重現山林,這背后,是我市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特別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不懈努力。
——植此青綠,山川披錦繡。我市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開展“我為汀江客家母親河種棵樹”“為閩西革命老區增綠添彩——助力政協林建設”等“碼”上捐資植樹項目。去年,全市完成植樹造林面積16.29萬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面積62.9萬畝。如今,我市森林覆蓋率79.21%,居福建省首位、全國前列。
——護此山林,森林有人管。我市全面推深做實林長制,常態化開展巡林巡山,推動市縣兩級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213件,同時聘請59名社會熱心人士擔任“民間林長”、15名臺胞擔任“臺胞林長”。全市劃分巡護網格2599個,配有護林員1920個,實現森林資源管護全覆蓋、無盲區。
——愛此生靈,野生動植物有人救。我市建立了全省首個野生動物救助保護基地和全省首個涉案珍稀植物遷地保護基地,在全市推廣古樹名木保護救治保險和野生動物致害政府救助責任保險,并將最具代表性或最具價值的重點保護鳥類、繁衍棲息地等列入生物多樣性生態司法保護名錄。
——建此家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市持續推進九龍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閩西南山地丘陵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儲備林等重點項目,在全國率先實施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同時,建立了梅花山、武平梁野山、長汀汀江源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巖、上杭、永定王壽山、漳平天臺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長汀汀江、漳平南洋、武平中山河3個國家濕地公園,以及梁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汀江源自然保護區、永定仙崠森林公園3個“中國森林氧吧”,讓廣袤的山林湖泊,成為人類與動植物們共同的美好家園。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龍巖老區蘇區干部群眾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爭當信仰傳播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優等生,堅定不移保護生態環境,鍥而不舍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物種更豐富、百姓更幸福,奮力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融媒體記者 丘啟龍 通訊員 李文星 陳威 丘錦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