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巖市新羅區萬安鎮,藏著一座遠離城市喧囂的古樸小村落:神奇瑰麗的梅花山環繞其周,溪流穿村而過,兩岸屋舍逶迤而行。這里便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竹貫村。
“近年來,竹貫以黨建引領發展,對古村落進行修繕保護,并引入‘創客’新思維,依托山清水秀和古風古韻等資源優勢,在保護傳統古村落古民居的同時,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將古韻傳承和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古村落煥發新生。”竹貫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溫水平說。
古韻傳承
傳統村落形態完整
竹貫村地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梅花山南麓,海拔860米,面積25平方公里。村莊自然環境優美、村落格局獨特,被譽為“藏在深山里的一顆明珠”。竹貫溪穿村而過,村莊四周山脈連綿,古樹林立,針葉林帶、闊葉林帶、竹林帶四季景觀層次分明,山、水、居、林、園在竹貫村交匯融合。
竹貫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村內10多處元、明、清古跡林立,沿河兩岸30余座古民居和明清時期古建筑保留較為完整。
保護古建筑,再現歷史遺跡的古樸風貌是竹貫村一以貫之的重要行動。“這是關帝廟,除了這座廟,我們還有觀音庵、溫氏家廟等,都保存得很好,溫氏家廟還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關帝廟前,竹貫村駐村第一書記許志標介紹著村里古建筑的保護修繕情況。在秉持“修舊如舊”原則的基礎上,竹貫村對村內的浪門金鎖橋、積靈宮、關帝廟、觀音庵、溫氏家廟、溫兆鳳故居等多座古建筑進行修繕,使得這些古建筑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建筑格局。
除了保護古建筑,竹貫村還注重村落人居環境整治,將村落改造提升同保存歷史文脈相統一。
清理做減法。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兩治一拆”再提升,完成裸房整治6棟2100平方米,拆除空心房5棟100平方米。為形成全村環境衛生“人人都愛護的氛圍”,竹貫村還確定每月26日與每年臘月廿六為“環境日”,對村道小巷、房前屋后進行集中清理。
建設做加法。開展竹貫溪河道整治和生態護岸建設,實施梅竹線、環村觀光道、村內道路單改雙硬化、污水處理廠建設等工程,力求打造集田園風光與和諧人居于一體的美麗鄉村風景線。
清雅秀麗的自然環境、古樸沉靜的古老建筑、整潔有序的村容村貌共同繪就了竹貫的傳統古村落形態。村莊先后斬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國家3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生態文化村”“全國文明村”“國家森林村莊”“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榮譽稱號。
文創開拓
民俗藝術重現活力
在保護古韻古風的基礎上,近年來,當地引入“創客竹貫”發展理念,打造“文創+旅游”模式,挖掘當地花燈、紅曲酒等非遺資源,活化利用特色傳統民俗文化,開發體驗式文旅項目,建設民俗旅游新業態,將鄉村旅游打造成興村富民的強勁引擎。
竹貫村至今仍然保留著漢劇、紙燈、背新娘和元宵游花燈等民俗文化。帶有鮮明民族印記與當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成為竹貫村貫徹“創客竹貫”發展路徑的資源稟賦。
走進竹貫村的花燈傳習社,兩只制作精美的花燈懸掛在房間中央,屋內墻上還展示著花燈制作工具。許志標介紹道:“掛著的是麒麟花燈,除了麒麟,我們也會做大象花燈、獅子花燈。”新春做花燈是竹貫村傳承了數百年的習俗,元宵游花燈至今仍是村里盛大的民俗活動之一。在花燈傳習社,游客不僅可以看花燈,還可以體驗制作花燈,充分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于花燈傳習社的不遠處,還建有另外兩所民俗文化體驗館——浣雪居造紙坊體驗館和紅曲酒體驗館。3所根植于當地非遺資源的民俗文化體驗館,讓非遺技藝從一板一眼的文字記載變成觸手可及的鮮活體驗,深受游客青睞。
除了成立民俗文化體驗館,竹貫村還打造了親子互動親水步道項目,開放紅四軍在萬安陳列館、楊世寧事跡陳列館,并通過竹貫休閑旅游合作社“三統一”運營,建設集“親子、研學、休閑”為一體的民宿產業集群。據悉,當地每年游客接待量近20萬人次。
“在文創產品方面,我們結合當地特色農業,打造了由萬安紅曲酒釀、萬安風鴨、萬安風肉等珍饈佳釀構成的萬安手禮。”負責運營竹貫文創項目的華龍文創公司負責人謝偉杰說,“這些旅游項目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也挖掘了新的消費潛力,游客有得玩自然愿意來。”據悉,華龍文創規劃總投資1.5億元,規劃用地780畝,著力打造古跡游覽區、非遺文化區、文化創客區、新村民宿區、創意農業區、文化創意街區等六大發展區。
許志標表示,為加快推動“創客竹貫”IP概念轉化落地,竹貫村還將打造竹貫藝術中心,以藝術為主要元素,為藝術作品展示和藝術家交流提供可用空間,進一步豐富竹貫村人文藝術氛圍。(見習記者 徐士媛 記者 張杰 通訊員 溫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