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夢老區 助力振興
——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及省有關單位對口支援龍巖工作紀實
第一屆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大會在漳平市召開,兩岸農臺交流合作水平進一步提升;總投資2.5億元的龍巖市非遺館建設項目列入國家文化傳承發展“專精特新”工程項目庫;連城縣推動冠豸山景區列入全國創建5A級旅游景區預備名單,加快推進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示范縣建設;新羅區加快推動1468畝能源互聯網產業園區建設,能源互聯網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去年以來,我市緊緊抓住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及省有關單位對口支援和《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出臺等重大利好時機,全市上下密切配合、齊心協力,對口支援工作開展有序、取得了積極成效。第二批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及省有關單位對口支援我市的40名掛職干部立足自身職能優勢,圍繞各縣(市、區)比較優勢和發展需要,以實干實效推動對口支援工作走深走實,助力閩西革命老區發展駛入快車道、跑出加速度。
開創新局 健全高效工作體系
如何用好用活對口支援政策?怎樣建立健全高標準、高效率的工作體系?作為對口支援干部在龍巖的聯絡員,市委常委、副市長王洋在第一時間牽頭成立掛職干部臨時總支部,堅持黨建引領對口支援,明確了以“聯絡員牽頭抓總協調、7家中央對口支援單位掛職干部具體負責、省派掛職干部協助負責、各層級掛職干部相互協作”的對口支援工作責任管理體系。
自對口支援工作開展以來,全市累計出臺各類制度文件7份。特別是去年以來,出臺了《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對口支援龍巖原中央蘇區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各對口支援單位之間合作邁出新步伐;持續探索“援縣促市”工作機制,促進部委與部委、部委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協作;積極推動建立掛職干部雙向交流機制,選派我市干部到中央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及省直對口支援單位掛職交流,進一步提升干部履職能力。
架設橋梁推動政策紅利加速釋放
各級各部門常態化開展“上省赴京”對接工作,積極與對口支援單位開展交流互訪。自對口支援工作啟動以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與對口支援單位高層領導交流互訪20余次,市、縣兩級與對口支援單位開展互訪近300次。在第二屆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上,我市作為革命老區重點城市代表作典型經驗交流發言。
今年,我市組織開展“紅旗不倒、老區不老”龍巖紅色故事進京宣講活動,分三批次到中央臺辦、住建部、團中央等13家中央單位開展宣講,不斷提升閩西革命老區的知名度、影響力。
在各對口支援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一批政策在龍巖落地見效,有效激發老區蘇區內生發展動力:
住建部協調幫助我市3家企業獲準特級施工資質,實現了我市建筑業企業特級資質“零的突破”,并成功推動龍巖入選政府采購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試點城市名單;文旅部幫助永定區成為中國數字文旅產業發展論壇常態化舉辦地、成功創建省級旅游度假區;退役軍人事務部指導我市成功獲評“全國雙擁模范城”,推動上杭入選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試點單位;國家電網、中建集團已明確在產品采購、業務拓展等方面向新羅、長汀傾斜。
挖掘潛能 項目儲能激發內生動力
中建集團出臺《對口支援長汀綠色建材產業園幫扶方案》,已成功簽約引進項目7個、總投資23.4億元,推動對口支援走上“合作造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國家電網積極幫助新羅區能源互聯網產業園引進生產性項目17個、總投資68億元;國投集團累計幫扶武平縣對口支援資金4755萬余元,助力產業項目建設。
堅持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第二批對口支援掛職干部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推動對口支援政策落地的重要抓手:中央臺辦幫助漳平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功申報國家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獲資金補助近1億元;住建部積極幫助推動連城縣爭取11個對口支援項目幫扶資金1.3億元;文旅部指導幫扶永定區引進永定土樓“天涯明月刀”沉浸式數字文旅體驗項目,總投資1.2億元;退役軍人事務部幫助上杭縣白砂科創谷項目成功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6000萬元。
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首次在北京組織召開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對口支援龍巖市工作推進會,會上簽約項目11個、總投資168.5億元。截至11月初,11個項目均按序時進度推進,其中上杭ADN研制、試驗及推廣應用項目已進入調試階段;長汀東南集成箱房生產制造項目預計年底投產。
同時,我市還出臺《中央國家機關和央企對口支援龍巖市2023年工作重點》,滾動實施《龍巖市對口支援三年行動計劃重大事項清單》,統籌推進一批對口支援年度重大項目、事項落實。
隨著一批批政策項目的實施、一件件民生實事的落地,掛職干部們用實際行動為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助力添彩。據統計,自開展對口支援工作以來,全市累計引進落地對口支援項目61個、涉及資金332.3億元。(融媒體記者 羅姝 通訊員 郭輝明 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