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筆者走進武平縣民主鄉林榮村,只見鄉間田野處處遍地金黃,農民在田間地頭搶收水稻,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誰能想到,一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草叢生的撂荒地,如今,卻再次穿上了新衣,煥發著勃勃生機。
林榮村位于民主鄉南部,常住人口僅有350人,因勞動力常年外流,50余畝的連片良田無人耕作淪為了雜草叢生的撂荒地。為切實加強耕地保護,筑牢糧食安全“耕”基,林榮村采取“黨建引領、黨員帶頭、村民參與”方式,對長期撂荒的耕地進行流轉,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經營,讓撂荒地變身為“致富田”,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黨建引領助復耕
“謝叔,你家人都在廣東工作,家里的幾畝地拋荒在那里挺可惜的,交給新盛家庭農場集中統一復墾吧!”林榮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德福對一年前挨家挨戶勸說村民流轉土地的事仍記憶猶新。
林榮村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探索“黨支部+家庭農場+農戶”的模式,由村“兩委”班子出面協調,將整戶外出、無勞動力、土地耕種條件差的26戶55畝閑置拋荒地統一流轉,交由村內的新盛家庭農場統一承包,集中連片種植泰豐優208水稻,打造民主鄉優質稻新品種示范片,實現農村土地有效益、集體發展有后勁。
“把撂荒地復墾出來,流轉給家庭農場,老百姓能拿到一定的流轉費,還能帶動‘家門口’就業。”林德福感慨道。
黨員帶頭種好糧
土地流轉出來了,誰來耕種?
面對土地流轉后沒有農戶愿意參與種植問題,林榮村推出專屬土地25畝,3名黨員帶頭主動認領,刮起一股拋荒地“認種熱”;因多年拋荒耕地接水困難,黨員組織人員拼接鋼管,解決早稻示范田缺乏灌溉水源問題;遇到無人溶田、育苗問題,黨員干部齊上陣,擼起袖子一起干;面對病蟲害的侵襲,經驗豐富的老黨員主動幫忙科學施肥、病蟲防治......林榮村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干勁,為撂荒地復耕復種裝上“紅色引擎”。
“地流轉出來了,我們硬著頭皮也要把糧食種好,不能再拋荒了。土壤改好、水源接好,有了效益,群眾自然會跟著種了!”新盛家庭農場負責人、黨員謝興勝滿懷信心說道。
村民參與促增收
“作為老農民,對田地有感情了,看著自己沉睡了好幾年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內心感慨萬分......”林榮村農戶王傳元只要有空就會去“新田”里走走、拔拔草,察看一下水稻生長情況。
從2月復墾到4月播種再到9月豐收,從平整秧田、引水灌溉到撒種、擺育秧盤再到施肥、打藥、收成,不管風吹日曬,在早稻示范片區的田間地頭,總能看到村民主動投工投勞、奮力奔忙的身影。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全村黨員群眾的不懈努力,今年林榮村早稻示范片畝產達1000多斤,許多本村甚至鄰村村民前來田里直接購買,將未曬干的稻谷以1元/斤的價格出售,一售而空。
林榮村早稻示范片建設喜獲豐收,不僅改變了民主鄉多年來沒有早稻示范片的現狀,還打造出產業發展新路徑。下一步,民主鄉將繼續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進一步科學謀劃,立足實際,合理布局全鄉優勢種植產業,提升效益,促進增收,真正讓撂荒地變成全鄉老百姓的“希望田”。(通訊員 肖文秀 張輝禮 嚴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