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黨102周年之際,近日,一場以“比干事創業 喚競選初心”為主題的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社區治理)擂臺比武活動在我市永定區舉行。活動通過激發“頭雁效應”,掀起一股抓學習、強實干、領發展的熱潮。
這是我市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推動黨的組織工作不斷打開新局面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全市組織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這一主線,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扎實做好理論武裝、選賢任能、強基固本、育才聚才各項工作,推動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高質量發展。
廣泛開展“三項活動”
推動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實
抓學習促提升,筑牢思想政治根基。
我市大力傳承閩西紅色基因,聚焦主責主業,加強思想引領,深化理論武裝,持續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實,不斷把學習成效轉化為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
以“黨章傳誦、黨徽閃光、黨旗飄揚”活動為載體,推動各級黨組織開展學習宣講2.3萬多場次、受眾63萬多人次。各級黨組織開展“我為黨旗添彩”“我為黨徽增光”等主題黨日活動3.2萬場次,引導16萬名黨員緊扣大局當先鋒、立足崗位作貢獻、深入基層辦實事,直接參與“大抓招商、大抓產業、大抓項目”和對口支援、對口合作,開展項目攻堅、招商引資、環境整治、糾紛調解等服務事項55.3萬多人次。
推動教育培訓提質增效。深入實施主題文創提升等“五個一”項目,推動古田干部學院被中組部列為全國黨員教育培訓示范基地,列入全國省級黨性教育干部學院目錄,累計與全國192家單位結對共建,承辦各類培訓班2541期、16萬多人次。
多舉措激勵擔當作為
樹立鮮明用人導向
鬧革命走前頭,搞生產爭上游。
我市大力弘揚“沖沖沖”的工作作風,深入實施“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在紅旗不倒土地上鍛造一支忠誠擔當、素質過硬的黨員干部隊伍。
完善干部管理機制,推進全鏈條規范化。出臺相關配套文件,健全一線考核、日常考核、實名推薦、定期綜合分析研判等機制,完善市直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交流調配辦法,全鏈條推進干部工作規范化建設。
項目“主戰場”,干部“練兵場”。圍繞市委“大抓招商、大抓產業、大抓項目”部署,出臺進一步深化一線考核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實施意見和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攻堅特別貢獻獎勵辦法,給予29個集體、57名個人記三等功(記功)及43個集體、132名個人嘉獎。
一流作風鍛造一流隊伍。加強年輕干部常態化培養選拔,目前已舉辦2期年輕干部黨性教育專題班,選調126名優秀年輕干部參訓。堅持嚴管厚愛結合,落實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堅持“三個區分開來”,出臺表彰獎勵暫行規定,進一步關心關愛基層干部,激勵新擔當新作為。今年上半年,下發市級關心關愛資金124.27萬元,惠及2299名干部、黨員及其家庭。
持續強化“紅色領航”
打造黨建特色品牌
固本強基筑堡壘,凝心聚力擔使命。
我市以“深化紅領行動,爭當紅土先鋒”為總抓手,持續深化“六大工程”“六項措施”“兩個一百”,高標準打造“一縣一主題”黨建特色品牌,推動各領域基層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跨村聯建等,全市23個村獲批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369個村獲批省級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村。規范農村“六大員”選聘管理,全市“六大員”人數從25729人縮減至9624人,精簡62.6%,待遇保障顯著提升。
深化“黨員回家工程”,推動網格(小區)黨支部、“紅色業委會”“紅色物業”實現100%覆蓋,“社區e家”智慧黨建平臺在“數字中國創新大賽·數字黨建賽道”總決賽中榮獲二等獎。探索園區黨建“五聯”機制,推動全市“兩新”組織黨組織覆蓋率達87.5%、黨的工作覆蓋率達100%。
完善人才政策體系
推進新時代“才聚龍巖”
戰略布局在哪里,就把人才活水引到哪里。
我市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大力推進“才聚龍巖”行動計劃。
出臺實施意見,制定6個方面27條“干貨”政策,作為全市人才工作的總綱。實施“紫金山英才”“巖籍優秀青年人才回引”“選優生”“柔性引才”等4個專項行動。上線“人才e家”一站式服務平臺,整合80多項人才政策、30多項人才業務、6萬多條人才數據資源、20多個人才平臺,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
分產業繪制“人才地圖”,主動“走出去”“找上門”精準招才引智,2022年,我市引進省級及以上高端產業人才348人,其中省級高層次A類人才14人,比增133%,增長率居全省第一;入選省級第三批產業領軍團隊4個,數量全省第二;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個,居全國革命老區地級市首位;省級專家服務基地12個,居全省首位。今年上半年,累計柔性引進專家團隊12個、名醫名院長20人,引進數量和質量均創歷史新高。
征程萬里風正勁,奮楫爭先再遠航。下一步,我市將深入貫徹落實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聚焦中心大局,抓班子帶隊伍、抓基層打基礎、抓人才聚合力,以高質量組織工作服務保障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融媒體記者 曾燕福 倪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