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26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部如期完成,具體情況通報如下:
一、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4000個,新增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學位6000個,改造近視防控教室照明2000間
主要內容:(一)通過新建、改擴建,支持街道(鄉鎮)及國有企事業單位舉辦等方式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數4000個,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30所。(二)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重點推進義務教育階段主城區、城鄉結合部和縣中心區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擴容建設,新增學位6000個,并統籌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設施設備(含裝備標準化)購置項目。(三)實施近視防控教室照明改造工程,按照國家標準改造照明衛生標準不達標的公辦中小學校教室2000間。
完成情況:(一)新增2022年學位數5628個,新建、改擴建幼兒園開工建設32所。(二)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已開工22個,新增學位12609個。(三)已完成近視防控教室照明2000間。
二、將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政府補助標準提高6.3%,將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和低保邊緣家庭成員等困難群體高血壓、糖尿病門診指定用藥報銷比例提高到100%
主要內容:2022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政府補助標準,從2021年每人每年79元提高到每人每年84元(按往年每年增加5元標準提出建議,以國家或省確定為準),并逐級落實到位。將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和低保邊緣家庭成員等困難群體高血壓、糖尿病(以下簡稱“兩病”)門診指定用藥報銷比例提高到100%。
完成情況:2022年1月1日起,全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政府補助標準提高至每人每年84元。2022年3月15日起,全市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和低保邊緣家庭成員等困難群體高血壓、糖尿病門診指定用藥報銷比例提高至100%。
三、實施13周歲-14周歲半女性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免費接種項目試點
主要內容:科普宮頸疾病防控知識,免費對具有龍巖市試點縣學籍或戶籍、未接種過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且年齡在13周歲—14周歲半的女性開展HPV疫苗自愿接種。資金安排:按照202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數測算項目投資(含疫苗及儲存、運輸等配送費用),除省級安排補助外,其余資金由試點縣(市、區)籌措解決。財政補助資金采取“先預撥,后結算”方式,即當年由財政部門、衛健部門根據接種人群預估數預撥經費,次年根據疾控中心系統報送的實際接種劑次進行結算。
完成情況:共接種人數16727人,完成率101.5%。
四、在公共場所配置120臺自動體外除顫器,培訓救護員1.2萬人次
主要內容:在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AED)120臺(設備費用20000元/1臺,維護費2000元/年),其中新羅區30臺、其他縣(市、區)各15臺。同時,加強群眾性應急救護公益培訓,培訓救護員共12000人次(每人次培訓補助240元),其中新羅區3000人次,其他縣(市、區)各1500人次。
完成情況:(一)各縣(市、區)自動體外除顫器均已配置完成。(二)已培訓救護員14132人。
五、抽調131名中高級職稱醫師下基層服務
主要內容:從縣級以上醫院抽調131名左右高年資中級以上職稱醫師(市屬醫院抽調40名)進入全市所有社區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進行醫療幫扶,原則上每月在基層工作一天,全年達1310人次以上。
完成情況:已下派131名高年資中級以上職稱醫師幫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診療基層患者7248人次,病例討論657次,教學查房867次,學術講座391次,業務培訓2138次。
六、實施嬰幼兒照護服務普惠項目,建設1570個普惠性托位
主要內容:實施嬰幼兒照護服務普惠項目,建設1570個普惠性托位。其中省下達為民辦實事項目新增1370個普惠性托位,市級打造2個普惠托育服務示范單位共200個普惠性托位。
完成情況:(一)共建成1646個普惠性托位。(二)市級2個普惠托育服務示范單位已完成驗收。
七、開展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萬人次,新增培訓高素質農民9700人次,對符合條件的在校生和大中專畢業生創業項目擇優給予1-10萬元資助等
主要內容:(一)多渠道擴大就業創業,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4萬人。(二)2022年計劃全市開展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萬人次以上。實施技工教育和技能培訓專項行動,幫助適齡勞動者有一技之長。(三)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訓工程,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和技能培訓9700人次,落實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工程,完成省下達學歷教育生源組織任務。落實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工程,組織農民參加農村實用技術線上培訓。(四)對在校生和畢業5年內在巖創業的全日制普通大中專畢業生創業項目進行評選扶持,擇優給予1-10萬元不等的資助。(五)2022年,全市“三支一扶”畢業生計劃招募230名、大學生志愿服務欠發達地區計劃招聘50名、服務社區計劃招募45名。
完成情況:(一)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16萬人。(二)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和專項職業能力培訓3.94萬人。(三)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訓11815人次;高素質農民大專學歷教育生源組織工作省廳下達任務245人,已申報學員279人;已組織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12期。(四)開展第五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龍巖市選拔賽暨2022年“創業龍巖”大中專畢業生創業市級資助項目評審工作。(五)省、市級“三支一扶”崗位招募275人,均已上崗;已招募福建省大學生志愿服務欠發達地區計劃志愿者59名、社區服務者45名。
八、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
主要內容:2022年起全市各縣(市、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每人每月提高10元,全市統一標準同步實施。調整后我市的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為每人每月165元。資金安排:除省級安排補助外,其余資金由市、縣(市、區)按現行財政體制承擔。
完成情況:2022年1月1日起,我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調整為每人每月165元。
九、根據省定任務數新增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和長者食堂(助餐點)
主要內容:(一)完成省定新增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建設任務,依托鄉鎮敬老院,通過增加養老床位、開辟失能老人照護單元、拓展照料中心綜合性服務功能,推進鄉鎮敬老院轉型升級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二)完成省定新增長者食堂(助餐點)建設任務,依托現有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站、農村幸福院等養老服務設施,改造提升助餐配餐服務功能。
完成情況:(一)2022年省定新增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9個,均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二)2022年省定新增長者食堂(助餐點)44個,均已投入使用。
十、將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標準提高7.6%,將生活困難的重度殘疾人一級護理補貼標準提高3.5%、二級護理補貼標準提高7.6%,打造36個無障礙設施示范樣板項目和1個無障礙示范區
主要內容:(一)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將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標準從每人每月112元提高到119元;生活困難的重度殘疾人一級護理補貼標準從每人每月115元提高到119元,二級護理補貼標準從每人每月92元提高到99元。(二)實施無障礙設施改造提升工程,推進城市重點公共服務場所和重要公共建筑的無障礙設施改造提升。2022年,全市打造36個示范樣板項目(7條城市主干道、7個城市公園廣場、7個公共交通場站、15個重要公共建筑),打造1個無障礙示范區。
完成情況:(一)2022年1月1日起我市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標準提高至119元;生活困難的重度殘疾人一級護理補貼標準每人每月提高至119元,二級護理補貼標準每人每月提高至99元。(二)36個示范樣板項目和1個無障礙示范區均已完工。
十一、繼續實施全民健身工程
主要內容:(一)全市新建1個智慧體育公園和5個游泳池,由項目所在地政府組織實施。其中:智慧體育公園兩年內建成,游泳池當年完成。(二)開展福建省全民健身運動會—龍巖市“運動健身進萬家”系列賽事活動,在保障疫情防控安全和群眾身體健康的前提下,2022年3月至12月在全市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倡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
完成情況:(一)2022年度實施的2個智慧體育公園項目,其中:新羅區月山智慧體育公園已完成項目設計,待評審;長汀縣大同智慧體育公園已完成土地硬化及器材采購。5個游泳池項目均已完工。2021年度實施的2個智慧體育公園項目,其中,武平縣心月公園已完成項目建設,連城縣智慧體育公園項目已完成室外綜合球場建設。(二)已舉辦25場全民健身賽事活動。
十二、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
主要內容:(一)開展農藥獸藥使用減量和產地環境凈化、食品加工質量和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清理整治等專項行動,嚴厲查處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二)推進食品安全示范建設。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30個以上,積極推薦生產經營主體申報“福建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福建名牌農產品”。創建1條市級食品安全示范街和60家市級餐飲食品安全“明廚亮灶”示范單位。開展市級小作坊加工區試點1個。(三)深入開展全省食品安全“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系建設。(四)開展食品污染物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監測、食源性疾病監測和食品中放射性污染物監測,防控食品安全風險隱患。
完成情況:(一)已開展執法檢查18615次,查處違法案件1331起。(二)新認證“三品一標”產品90個,獲評“福建十大區域公用品牌”1個、“福建名牌農產品”3個;指導連城新泉開展市級食品安全示范街創建工作;市級餐飲服務“明廚亮灶”60家示范單位已創建完成;已完成1個市級食品加工小作坊示范區創建。(三)“一品一碼”追溯體系注冊主體覆蓋率達20%,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四)食品污染物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監測應采樣748份,已采樣755份,完成率100.8%;食源性疾病病例全年全市應報告6000例,已報告6858例,完成率114.3%。
十三、繼續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主要內容:持續擴大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新擴建100座以上生活垃圾分類屋(亭)。其中,龍巖中心城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100%,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達90%以上,參與度達80%以上,繼續完善分類設施和體系建設;上杭、武平、長汀、連城、漳平因地制宜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永定區城市建成區創建2022年省級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全域覆蓋生活垃圾分類。
完成情況:(一)新擴建生活垃圾分類屋(亭)150座,其中:新羅區80座、永定區30座、長汀縣40座。中心城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達100%,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達99.1%,參與度達85.5%。(二)長汀縣、永定區垃圾分類覆蓋率均達100%,其他4個縣(市)均達60%以上。
十四、新建改造修復城市和縣城生活污水管網70公里,啟動實施70個村莊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
主要內容:(一)新建改造修復中心城市和縣城污水管網70公里,加快補齊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短板,推進污水管網建設、雨污分流改造和破損修復。(二)啟動實施70個村莊生活污水提升治理,聚焦轉型融合城郊類、集聚提升中心類、保護開發特色類村莊和環境問題突出的村莊,通過納管接入城鎮污水處理廠或建設小型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完成28個以上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健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長效運維機制。
完成情況:(一)已完成新建改造城市和縣城生活污水管網104.24公里。(二)啟動實施村莊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已開工73個、完工48個。
十五、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老舊小區改造工程
主要內容:(一)全市新開工安置房約2800套(戶)。(二)完成省下達的開工0.9萬戶老舊小區改造任務,著力解決老舊小區公共設施設備陳舊、配套不完善、環境臟亂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
完成情況:(一)新開工安置房3014套。(二)根據2022年9月省住建廳下達的最新任務,明確我市老舊小區改造任務0.3萬戶,現已全部開工,涉及小區22個、居民3156戶。
十六、新建和改造提升福道65公里(包括城鄉綠道、森林步道、登山步道、自行車道等)
主要內容:完成省下達任務65公里,包括中心城區重點建設龍巖大道南段二期步道、東山濕地一期C、D地塊、龍巖大道四期(青云路北段)步道、雙洋路(龍津河北岸交易城數碼廣場—寶泰橋)濱河綠道一期工程等項目。
完成情況: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福道87.5公里。
十七、整治和改善提升2個歷史文化街區(傳統街巷)、4個歷史文化名鎮、8個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
主要內容:繼續實施歷史文化街區(傳統街巷)重點改善提升行動,推動2個歷史文化街區(傳統街巷)、4個歷史文化名鎮、8個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整治和改善提升。
完成情況:持續推進2條歷史文化街區(傳統街巷)、4個歷史文化名鎮、8個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重點改善提升項目建設,已開展沿街環境整治及拆除臨時搭蓋,歷史建筑修繕,對部分歷史建筑開展搶救性修繕,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3.36億元,占年度任務的126.4%。
十八、新建10個應急避災示范點、應急物資儲備站、微型消防站、安全文化主題公園、安全宣教體驗場所
主要內容:落實省“五個一百”安全應急保障提升工程,在全市建設10個應急避災示范點、應急物資儲備站、微型消防站、安全文化主題公園、安全宣教體驗場所。依托現有各類公園開展改造、提升、植入等工作,將安全法律、安全科普教育、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知識等融為一體,厚植安全文化。每個公園示范點應做到“五個一”,即建設一個安全宣傳聯播聯控系統終端大屏、配置一套安全宣教體驗產品、設置一個微型消防站、配強一個應急物資儲備站、打造一批避災示范點。
完成情況:10個安全文化主題公園已全部完成。
十九、建設與改造農村公路260公里,改造危橋37座,提升農村公路安保141公里,集中整治重點道路交通安全隱患87處
主要內容:(一)實施“四好農村路”,建設與改造農村公路260公里,改造危橋37座,提升農村公路安保141公里,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安全舒適出行需求。(二)實施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整治工程,集中整治重點道路交通安全隱患87處,列入省為民辦實事項目32處,市級25處(含高速公路),縣級30處,涉及公安部門整治1處、交通運輸部門整治35處、住建部門整治15處、高速公路部門整治1處、公路部門整治13處、鄉鎮政府及其他部門整治22處。
完成情況:(一)已建設改造農村公路310公里,改造危橋37座,提升農村公路安保141公里。(二)已完成道路隱患整治87處。
二十、繼續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
主要內容:2022年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積極推進水源性水庫建設,加快已接收鄉鎮水廠改造提升工程建設,大力推動邊遠山區(單村)和供水薄弱村供水設施與縣、鄉水廠同步建設。計劃完成投資25.3億元,其中:中心城區計劃投資0.5億元,省水投集團計劃投資24.8億元,完成新改擴建規模化水廠10座,管網建設長度500公里,受益人口30萬人。
資金來源:上級補助、專項債、一般債、貸款等。
完成情況:全年完成投資31.1億元。新建水廠18座,鋪設管網2100公里,受益人口51萬人。
二十一、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30萬畝,治理河長126公里
主要內容:(一)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30萬畝,因地制宜打造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蓄水保土能力。(二)實施安全生態水系建設項目,治理河長126公里,在保護修復水系的同時,改善鄉村環境,提供休閑空間。
完成情況:(一)已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44.9萬畝。(二)已實施安全生態水系治理河長170.1公里。
二十二、實施新時代電力“雙滿意”工程
主要內容:(一)持續改造老舊小區供配電設施,完成15個以上老舊小區供配電設施升級改造,從根本上提高老舊小區供電可靠性,助力城鄉建設品質提升,服務城市更新行動。(二)持續深化居民智能用電服務,完成30萬只以上智能電表安裝,提前感知、主動響應群眾用電報修、能效等訴求。全面推行供電網格服務,與800個以上社區(村委會)共建融合,方便群眾家門口辦電。推廣配電網不停電作業,累計建成1個“零計劃停電示范區”,惠及用戶1.8萬戶。(三)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新建、改造221個以上農村配電網臺區,重點解決供電設施重過載、線路“卡脖子”、用戶“低電壓”等問題,力爭將農村地區供電可靠性提升至99.95%。(四)推動新建電動汽車公共充電樁100個(標準樁)以上、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設施50處、充電位500個,加快形成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公共充電網絡,便利群眾綠色出行。
完成情況:(一)完成15個老舊小區供配電設施升級改造。(二)已完成46.8萬只智能電表安裝。(三)已新建、改造221個農村配電網臺區,農村地區供電可靠性提升至99.95%。(四)已新建電動汽車公共充電樁378個(標準樁)、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設施55處、充電位608個。
二十三、新建5G基站1500個
主要內容:2022年新建5G基站1500個以上,實現中心城區、鄉鎮街道和重點行政村5G覆蓋。進一步深化重點人員聚集區、產業核心區、數字經濟產業園區5G覆蓋,開發更多5G應用場景。
完成情況:共建成5G基站3218個,5G應用示范場景52個。
二十四、推動全市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建設
主要內容:按照三年計劃(2022-2024年)及電動自行車與充電位5:1的標準,推動全市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建設。2022年全市電動自行車擬建充電位6090個,其中:新羅區4200個、永定區360個、上杭縣260個、武平縣350個、長汀縣500個、連城縣300個、漳平市120個。
完成情況:已建成電動自行車充電位6162個,其中:新羅區4200個、永定區379個、上杭縣260個、武平縣400個、長汀縣500個、連城縣301個、漳平市122個。
二十五、實施農業、林業保險保費補貼
主要內容:實施水稻種植、生豬養殖、煙葉種植、農業產業、森林、“三農”綜合保險,落實各級財政保險保費補貼惠民政策。
完成情況:已落實市級財政保費補貼972.8萬元,占年度任務的139%。
二十六、龍巖市老年文化康養中心
主要內容:完成一棟綜合樓和一棟綜合館建筑主體結構,其中:一、二季度完成主體封頂;三、四季度完成室內初步裝修和室外工程。
完成情況:已完成室內初步裝修和室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