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和日暖,萬物欣榮。記者日前在上杭古田看到,古田會議會址前,金燦燦的油菜花迎春綻放,花間紅旗迎風招展,龍巖這塊紅色土地盡顯勃勃生機。
在古田會議舊址群、古田會議紀念館內,慕名而來的游客,穿梭在厚重的紅色文化歷史時空中,品讀閩西革命歷史,接受思想和心靈的洗禮。“紅古田”潮涌不迭。
紅色,是閩西最鮮艷的底色。近年來,我市始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實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程,讓紅色文化煥發出新時代的奪目光彩。
保護:讓紅色文化“看得見”
龍巖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核心區域,莊嚴肅穆的革命舊址、星羅棋布的紅色遺跡,不僅承載著閩西老區蘇區光輝的革命歷史,也成為展示閩西紅色文化最直接的窗口。去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指出“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鏗鏘的話語,成為點亮閩西紅色記憶的力量源泉。
去年,我市持續推進紅色遺存保護工作,實施了《古田會議舊址群保護利用規劃》《毛澤東才溪鄉調查舊址群保護規劃》《中央紅色交通線(龍巖段)舊址保護利用規劃》《龍巖紅色資源保護與開發規劃》等,共爭取到位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8897萬元,修繕完成革命舊址保護工程22個,讓一批批革命舊址煥發新機。
位于新羅區江山鎮的山塘兵工廠,是中央蘇區第一個紅色兵工廠。通過修繕,還原了當年蘇區兵工廠的生產場景,同時在舊址內陳列展出中央蘇區軍民融合發展史、紅色兵工廠發展史等紅色歷史。去年來,山塘兵工廠舊址及周邊景觀成了市民網紅打卡地。
在舊址內當講解員的村民廖禮榮告訴記者,“沒修繕時房子都要塌了,后來市、區政府部門投入了100多萬元對舊址進行修繕,現在很多游客來參觀,我們村民也從中受益了,通過賣土特產增加了收入。”
在紅色遺存保護過程中,我市持續推動紅色交通線、紅軍標語、紅色“口述歷史”、紅色金融、紅軍學校、紅軍醫院、紅色兵工等紅色專題保護利用,讓紅色記憶歷久彌新。目前,中央紅色交通線及金砂紅色小鎮項目已完成投資約1.6億元,中央紅色交通線紀念館主體和裝飾工程已完工,金砂紅色小鎮已完成街道立面改造、道路白改黑等工程;永定區湖坑鎮奧杳紅軍標語小鎮項目已完成舊址修繕和周邊環境整治;武平永平紅色小鎮項目正在加快建設。
與此同時,我市扎實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推動出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福建段)建設保護規劃》,目前已完成投資2.2億元,完成建設項目6個、掛牌成立項目1個。其中,長征出發地旅游基礎設施及紅色文化創意基地建設、松毛嶺戰斗烈士紀念碑(園)提升、超坊圍屋戰地醫院舊址展陳、中國(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博物館(長征路上綠飄帶項目)等4個項目已實現對外開放。
傳承:讓紅色文化“唱得響”
保護紅色遺存是為了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我市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借力新技術、新科技、新興媒體,持續推動紅色文藝精品創作,讓紅色文化品牌更響,讓紅色故事傳播得更遠。
“太感人了,閩西老區人民對革命信仰的堅守深深感動了我。”“閩西兒女不屈不撓感人肺腑的斗爭故事,不愧為一首首蕩氣回腸的贊歌。”去年,我市大型紅色題材龍巖山歌戲《紅嫲》在第八屆福建藝術節暨第28屆省戲劇會上的首秀現場,觀眾們感動不已。
不止《紅嫲》,去年來,我市許多紅色文藝精品被一次次搬上熒屏,一幕幕精彩的演出場景,帶給觀眾一次次震撼心靈的洗禮。其中,在我市取材拍攝的電視劇《絕密使命》在央視黃金時間熱播,收視率持續位居全國電視劇黃金時段第一,電影《毛澤東在才溪》在全國院線上映,交響音樂會《古田頌》、歌舞劇《松毛嶺之戀》等文藝作品先后登上國家大劇院。此外,龍巖山歌戲《紅嫲》、木偶劇《紅小鬼》參加第八屆福建藝術節并分別獲得“優秀劇目獎”、“劇目獎”。
與此同時,我市創作的網絡作品也喜獲豐收:網絡紀錄片《永恒的血脈》獲評全國優秀網絡視聽節目,并被列入2021年度省級專項扶持項目;《紅軍題壁留款信》《太爺爺的半截扁擔》《砍不斷的紅線》等21部微廣播劇獲省“信仰的力量”百集微廣播劇征集展播。
在講好閩西紅色故事的同時,我市還結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歷時4個月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紅旗永不倒》,同時舉辦了《百年輝煌 閩西榮光——龍巖老區蘇區成就展》《紅色映像——福建革命文物精品聯展》等60多場精品展,《百年輝煌 閩西榮光——龍巖老區蘇區成就展》《紅色映像——福建革命文物精品聯展》入選中央宣傳部、國家文物局聯合推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名單及國家文物局2021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
為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代代相傳。我市在近年來出版《閩西紅色故事100篇》《古田會議精神讀本》《古田會議文獻資料》《閩西革命史文獻資料》等紅色文化專著基礎上,去年又推出了《紅色金融》《紅軍學校》《紅軍醫院》《紅色兵工》《紅色法治》等閩西紅色搖籃系列叢書,目前已在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發展:讓紅色文化“記得住”
21日傍晚,記者走進龍巖中心城區的中央蘇區金融街時,看到不少游客正在閩西工農銀行舊址內駐足參觀。
作為中心城區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蘇區金融街依托共和國金融搖籃——閩西工農銀行舊址,以及毛澤民舊居(隱泉書院)、國共談判點六角亭等紅色舊址,打造文旅融合特色街區,成為中心城區新晉的“紅色打卡點”。
中央蘇區金融街是我市發展壯大紅色文化產業的一個生動實踐。去年以來,我市繼續發揮“紅古田”品牌效應,依托古田紅色資源優勢,串聯各縣(市、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形成以古田為軸心、全市97個紅色現場教學點為一體的閩西干部紅色教育培訓基地,開展“走紅軍路、唱紅歌、吃紅飯”等紅色教育培訓;同時突出“紅色+客家人文”“紅色+綠色生態”“紅色+文化遺產”“紅色+美麗鄉村”等“紅色+”品牌,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紅色研學。
據統計,去年,僅古田紅色教育培訓就接待學員約3.3萬人;古田旅游景區接待游客約173萬人次,比增36.65%,帶動旅游綜合收入7.78億元,比增36.92%。
在加快紅色文化產業發展步伐的同時,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迅速找準紅色文化與黨史學習教育的結合點,推薦60個黨史學習教育參觀學習點及其視頻,推出6條現場教學學習線路,并推出“砥礪初心·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信念之旅、“絕密使命·中央紅色交通線”感悟之旅、“凝聚力量·閩西中央蘇區百里紅色”朝圣之旅等3條紅色研學線路,讓紅色文化入腦入心、生生不息。
古田會議紀念館館長黃光禮告訴記者,“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全國各地到古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客人大幅增長,為我市紅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目前已有3000多批次3萬多人次來到古田會議紀念館開展現場教學活動。”
紅色文化耀閩西,紅色基因代代傳。站在新時代、新征程、新起點,閩西兒女將繼續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做強紅色產業,把閩西紅土地上的紅色文化品牌擦得更亮、唱得更響、傳得更廣。(記者 池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