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記者走進連城縣北團鎮山下村,只見清澈的北團河繞村而過,生態護堤與岸邊綠樹相融相長。“河長制讓我們的河流清了、村莊美了。”正在堤上漫步的村民老黃高興地說。
自河長制工作啟動以來,連城縣逐步完善組織機構,建立健全縣、鄉(鎮)、村三級河長制工作體系,推進河道綜合整治,強化巡查督辦,以督促整改推動河長制工作常態化、規范化開展,全縣水環境治理有亮點、顯成效。
群眾成為“生力軍”
在揭樂鄉,活躍著一支“女子勸導隊”,她們身穿迷彩服,肩披紅披肩,頭戴黃草帽,扛著“揭樂、潔樂、眾皆樂”隊旗,拿著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的倡議書,深入鄉間小道,行走文川河畔,開展河道保潔宣傳督導、環境衛生整治、生豬養殖關閉拆除等工作,以女性細心、耐心的特質,充分發揮“半邊天”作用,成為連城河長制工作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河長制“女子勸導隊”是揭樂鄉創新工作方法,挑選14位女鄉干部組成的,旨在全面發動鄉村群眾力量共同參與河道保護管理,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詩畫田園揭樂”。該隊伍自成立以來,共宣傳河長制工作相關政策知識32次,開展環境衛生整治23次、河道衛生清理16次,入戶勸導宣傳生豬養殖關閉拆除92次,開展文川河及其支流巡查28次。
成立青少年生態環保聯盟、老年保潔隊等組織,開展“小手拉大手·共護母親河”倡議行動、“河小禹共攜手,讓母親河重蕩碧波”主題護河行動和“文明村、文明戶”評選活動……在開展各種活動的同時,連城縣還注重輿論造勢,引導全民參與河長制工作,通過設立舉報電話“12369”和獎勵機制,發動群眾舉報監督,促使群眾從旁觀者變為環境污染治理的參與者與監督者,成為河流污染治理的“生力軍”。
河道多了“清道夫”
治水護水是一項系統工程,實現長效管護是關鍵。近日,在連城北團,多名干部紛紛走向河道、溪流、水庫,參加魚類增殖放流活動,先后投放3000余斤魚苗,特意選擇濾食性、草食性魚類等凈水魚種投放。
據北團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濾食性魚類以水體中的浮游生物為食,不需要額外投放人工餌料,還能“帶”出水中的氮、磷等化學物質,對凈化水質、防止水生植物爆發、緩解水體富營養化有良好作用,等于在水質長效管護力量中增加一支“日夜加班”的河道“清道夫”隊伍。
該負責人表示,此次魚苗投放活動以深化落實河長制工作為契機,以開展禁止“電魚、毒魚、炸魚”專項整治活動為抓手,通過號召全鎮人民共同出資、共同參與投放、共同管理的方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以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水環境長效管理、北團鎮美麗清新的長遠目標。
“小時候的北團河終于要回來了!”山下村村民紛紛感慨,近年來,河長制的實施,讓身邊的河道時刻在變:河水逐漸清了,河里的垃圾也基本沒了。
記者了解到,與北團一樣,近年來,連城縣越來越多的地方采取“以水養魚、以魚治水”方法,通過生態放流改善城鄉河道水質,維持水生態系統平衡。(記者 曾燕福 通訊員 羅圣坤)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