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籮隔,是一種用竹篾編制成的用具,一般分成兩層面或三層,底層固定,上面幾層是活動的,根據需要可以增加或減少層數,有蓋,通常是成對使用。其制作精細,工藝精湛,篾匠師傅編織完后,買家要請鐵匠師傅在有關部位用鐵加固,再涂上油漆,既美觀又耐用。
在客家婚慶中,可以看見在媒人的身后跟著一隊很長的挑著“籮格”的迎親隊伍,那些挑“籮格”的人搖曳生花,晃悠悠的把挑著幸福的“籮格”送進了新郎的家,祝福新人們的美滿婚姻就像挑著籮格的慶賀隊伍般長長久久。
籮格在客家地區有的叫格籮、姐籮。籮格是客家人節日或喜慶時用來裝禮物走親戚,或外出祭祖裝三牲水果等物的特色竹制品,一般情況是由女的來挑。在客家婚慶上非常講究擔“籮格”,講究擔數的數量和內里放置的隨送禮品以及擔籮格時進門的禮數。
迎親隊伍中,籮格的數量有講究,要以雙數為大吉,2、6、8、10擔為佳,有好事成雙之意。挑籮格的人由女眷來擔任,一般由新娘的嬸娘、舅娘、嫂子、叔婆之類的來挑。籮格里面的物品要包含頭、尾、長、久之意。走在最前頭的最重要,稱為“頭擔”。在“頭擔”中,一頭籮格擺放了一只染了紅色的豬頭(為客家敬祖的上等供品),一只頭尾及兩翅留有羽毛的熟雞(龍頭鳳尾),兩對紅蠟燭,4串小鞭炮;6柱或10炷線香(各分兩小扎,并用紅紙卷牢,意為成雙成對)。
另一個籮格裝著兩個用紅繩連著嘴對嘴的酒壺,兩只用紅繩系腳并腳連腳的雞(一雄一雌,雄的系左腳,雌的系右腳,稱之為“公婆雞”)。其他籮格則是裝著長命草、芋頭苗、蓮蕉花、谷物和豆子等以及裝有木炭(火種之意)、白線(白頭偕老)、銅圓(人到緣到),還有一些金紙、鞭炮蠟燭等物。
除了以上物品,還要帶上芹菜、蒜、蔥、韭菜等紅紙或是紅布包著的蔬菜,帶上一把芹菜,芹諧音“勤”,希望女兒嫁到男家后能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大蒜,蒜諧音“算”,希望女兒出嫁后百事靈通,過日子懂得精打細算;蔥,蔥諧音“聰”,意在祝愿新人添個聰明健康的小寶寶。韭菜,韭諧音“久”,祝愿新婚夫妻相親相愛,愛情天長地久。無論是哪個籮格,東西齊全后,還要蓋上紅紙表示大吉大利。
舊時在客家地區祭祀、行嫁等重大活動時,都要使用籮隔和鄭,籮隔挑著雞、粄、酒等小件祭祀、行嫁物品,鄭由兩人扛著殺好的整條或半條的豬、羊等大件祭祀、行嫁物品。
籮隔是由一個人挑的,鄭是由兩個人扛的,所以籮隔和鄭是不能鄧在一起的。客家話“籮隔唔鄧鄭”是指男女雙方不般配的意思。客家話“鄧”有指配平的意思。舊時農村嫁出去的女兒帶著一個小孩轉妹家時,經常挑著一擔籮,一只籮上坐著小孩,另一只籮上放著轉妹家的禮物,因放禮物的籮較輕兩邊唔鄧頭(不平衡),便在這只籮上放上石頭等物來平衡,叫“鄧籮頭擔里”。
迎親隊伍到達新郎家后,挑頭擔者必須用右肩挑,進入廳堂時先用右腳跨進門檻,然后將頭擔擺放在男家神位前(盛著豬頭的籮格居左,盛著公婆雞的籮格居右)敬祖公。之后,男方家會有人來“操籮格”,翻來翻去,看看籮格里面的東西意頭有多少,看到好意頭要說出來,說得越多意頭越好。男家收到的東西越多,當然覺得越有面子。
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的迎親隊伍以小轎車接送,籮格不再以數量多為榮,只是一般兩擔意思意思一下。挑籮格也不從新娘家挑到新郎家,她們把籮格放在轎車里,當轎車差不多到家門口,挑籮格的人才晃悠悠的把籮格挑進新郎家。雖然程序簡單了,但是籮格所承載的幸福是不變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