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6日,老紅軍阮受賢在山西太原與世長辭,享年100歲。
阮受賢,1917年6月出生于永定縣(今經開區)培豐鎮東中村阮屋。孤獨貧窮的少年生活讓他感受到社會的不平和殘酷,在幼小的心靈里埋下反抗的火種。1932年4月,15歲的他從東中村出發,到達漳州當紅軍,參加過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歷經湘江戰役,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戰時期任聶榮臻貼身警衛員,解放戰爭時期孤身入穴擒獲國民黨軍第五十九師師長陳時驥。他的一生,身經百戰,成為一部傳奇!
在阮受賢的家鄉,人們親昵地叫他的小名“平鼻三”。
1982年,阮受賢離休后帶著妻子和兒女第二次踏上故鄉的行程,他的行李、衣著和一個極普通的干部沒啥兩樣。
他那高大的身軀一融入故鄉的山水,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觸和情懷??!故里的一切猶如兒時模樣:壩子、嶷然閣、酸棗樹,更無法忘卻的是久違的伙伴們,有說不完的知心話。
鄉情們聚在一起,在東中阮屋“上興樓”(砥柱樓)的大廳里,點起了松燈、汽燈,圍坐在阮受賢身邊,聽他講紅軍長征的故事。他濃重的客家話讓鄉親們倍感親切。這些只在小學、中學語文課本里讀到的紅軍故事,在阮老的口述下一一得到印證。“反圍剿”戰斗的悲壯,湘江戰役的慘烈,爬雪山過草地的苦難,在微弱的燈光下捉虱子——鄉親們聽得入神深思,而阮老仿佛如歷史上許多戰功赫赫的開國將帥一般,又如《說唐》里的秦瓊,少年英雄羅成那樣神勇和傳奇!
厚重的故土情結,割不斷的親情相連,讓阮老和他的親人們無時無刻地互相牽掛。
2011年6月,阮老東中侄孫等一行七、八人前往太原探望他老人家。一個月后,阮老的四子一家回永定東中省親。永定縣(區)黨史辦領導專程前往太原拜訪了他。2012年4月,阮老的女兒阮建華全家代表老父再次回到永定,拜訪了縣委領導,傳達了阮老的意愿。
阮老那時雖是九十多歲的耄耋老人,但精神矍鑠,聲若洪鐘。老家雖只回去兩次,但鄉音不改,家鄉的一切如數家珍!他的女兒建華說:“他老人家太想家了,太想回去了,只可惜患有糖尿病,腿腳不便,年紀大了恐不堪勞頓之苦,回家只能是永遠的遺憾了!”
離休后的那幾年,太原市的一些中小學時常會邀他去作報告,講革命故事。到八十年代后期,阮老基本過上隱居的生活。
戎馬疆場,出生入死,卻從不居功自傲,相反,是以身作則,嚴于律己,永葆革命者本色。
阮老有四子一女,都只是一般的干部、普通職工。阮老從未向組織要求什么,從沒有個人的想法。一個革命者永遠不會有個人的私利和盤算,在功名利祿、生死榮辱之間,永遠只有一個信念:忠于人民,大公無私,不計個人得失!(通訊員 阮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