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錦貴
電視連續劇《絕命后衛師》,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首播已結束多日了。但我仍然沉浸在對劇情的無盡回味中,特別是劇中師長陳樹湘的那張笑臉,在我眼前反復浮現,揮之不去。
正當陳樹湘接到斷后命令,部隊即將開拔之時,母親帶著兒媳婦千里尋兒來到閩西。在母子、夫妻相見之時,陳樹湘破涕為笑,樂得像個孩子。這一笑,是充滿歉意的笑。五年前的新婚之夜,他為了完成黨組織交給的緊急任務,與母親和新婚妻子一別數載,虧欠了一個母親兒孫繞膝的憧憬,一個妻子相夫教子的期待,內心充滿難以言表的愧疚。這一笑,是充滿寬慰的笑,因為他臨危受命,接任了紅34師師長的職務,承擔了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總后衛的重任,即將帶領六千將士,去迎戰幾十倍于己的敵人,做好了隨時犧牲自己的準備。然而,他不忍心再給滿心傷痛、為兒子為丈夫的安危,擔驚受怕的母親、妻子帶來恐懼和失望。這一笑,是充滿希冀的笑。他眷戀妻子,摯愛母親,答應她們等革命勝利后一定回來與她們團聚,母親和妻子都充滿期待:“早點回家去,等湘兒回來。”這一笑,是充滿孝心的笑。此一去,槍如林彈如雨,雖然“埋骨何須桑梓地”,但是百善孝為先,忠孝難兩全,作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此時此刻能夠奉獻給親人的,只有這憨厚的帶著童真的笑。
部隊進入白區,遇上一群逃難的老百姓,他們跪在地上連連磕頭,用湖南方言直呼“長官饒命”。見此情景,陳樹湘俯下身子滿臉笑容,用湖南方言安慰老鄉:“老爹起來,我們是朱毛紅軍。”這一笑,是充滿信任的笑。他知道,白區的群眾是誤聽了國民黨的反動宣傳,害怕紅軍,躲避紅軍,拒絕紅軍。只要用真誠的行動去宣傳群眾,喚醒群眾,群眾就會相信紅軍,支持紅軍。這一笑,是充滿熱愛的笑。他視人民為父母,堅決保護群眾的利益,“老爺子別害怕,你們遇到什么難處了?我幫你們解決”,隨之派出部隊,幫助群眾奪回了被國民黨軍隊搶走的財物。這一笑,是充滿智慧的笑,做群眾工作需要耐心,需要講究方法,需要解決實際問題,他成功地爭取了民眾,贏得了民心,這些群眾寧愿自己省吃儉用,也斷然把糧食和鹽送給了幾乎斷炊的紅軍。
行軍中,因為地圖的誤差,多走了二十幾里冤枉路,團長蘇達清與政委程翠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蘇達清拂袖而去。陳樹湘一把拉回蘇達清,雙手摟著他的腰,微笑著說“好好說話”。這一笑,是充滿親情的笑。陳樹湘和蘇達清一起在革命隊伍中成長,經歷了無數次戰火硝煙的洗禮,盡管有不同意見而爭論吵鬧,但是,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把他們緊緊地維系在一起,生死與共,情同手足。這一笑,是充滿寬容的笑。作為師長的陳樹湘,肩負著阻擊數十萬敵軍的重任,面臨瞬息萬變的戰場情況,率領著六千英勇善戰的紅軍將士,神圣的使命需要他“海納百川”。他審慎地研究敵情,細心地傾聽戰友的意見,耐心地化解各種矛盾。這一笑,是充滿真誠的笑。他堅持真理,堅持原則,在軍團首長召開的會議上,他對反圍剿的失利,有理有據地坦陳己見;在軍事指揮上,他有勇有謀,敢于擔當。同樣在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上,也是一針見血,從不掩飾。政委程翠林服他,團領導們服他,戰友們愛他,彼此以誠相待,形成了一個團結堅強的領導核心。
陳樹湘拼死掩護童九子等三位少年紅軍過了牯子河,憤怒地打完了最后一梭子彈,敵人蜂擁而至,幾十支槍對準了他。腹部受傷,手臂中彈的他,怒目圓視,露出了讓敵人膽戰心驚的微笑。這一笑,是充滿蔑視的笑。蔣介石調動了百萬大軍,一路圍追堵截,企圖把中央紅軍全殲在湘江以東。然而,僅紅軍一個師,就鉗制了國民黨中央軍幾十萬兵力,掩護中央紅軍突破了湘江天塹。歷史前進的車輪,又一次毫不留情地碾碎了螳臂擋車者的黃粱美夢。這一笑,是充滿豪情的笑。他有著堅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跟隨著毛主席上井岡山,挺進贛南閩西建立革命根據地,經歷無數次的戰斗考驗,早把生死置之度外。面對如狼似虎的敵人,他視死如歸,揶揄地說:“我是師長陳樹湘,你們發財了。”這一笑,是充滿自信的笑。他知道,紅軍中央機關和紅星縱隊,已經渡過湘江,盡管紅34師幾乎全師壯烈犧牲,但童九子已經帶著紅34師的軍旗去追趕大部隊。他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一定會取得勝利。
張桐飾演師長陳樹湘,把革命的英雄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智勇雙全、和藹可親的英雄形象。師長陳樹湘的笑魅力無窮,將永遠鐫刻在我的腦海中!
(作者系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電視劇《絕命后衛師》總策劃。本文刊于2016年12月14日《福建日報》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