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之前,處在產業鏈核心位置的上市公司,圍滿了金融機構和下游企業,通過自建小貸公司和聯合放貸的模式,進一步綁定上下游產業鏈中小企業。
但如今,基于互聯網技術連接無杠桿限制資產的P2P正在完成逆轉。第三方平臺網貸之家近日剛完成一場上市公司與P2P的洽談會,網貸之家負責人說,上市公司與P2P的關系已經發生改變,互聯網新貴在接受產業資本問詢時越來越占據主動。
網貸之家的研究報告稱,截至2015年6月,涉及P2P網貸概念的A股上市公司超過60家,其中,中小板和持續虧損的上市公司占據多數。特別是并購P2P平臺確實能提振股價,并購完成后也為正在虧損的上市公司提供更多轉型可能;而圍繞著上市公司的供應鏈金融機會,也讓處在競爭紅海的P2P找到其他生存空間。
61家上市公司涉足P2P
網貸之家預計,2015年P2P網貸行業全年成交量將突破8000億元,加上較早前出臺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P2P網貸將迎來較好的市場環境,這也吸引了許多上市公司以自建、控股收購、參股等形式布局P2P。
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10日,涉及P2P網貸概念的A股上市公司多達61家。這些上市公司中,有44%屬于深圳中小板塊,38%屬于主板,其中滬市主板占25%,深市主板占13%,創業板占比18%。按行業分類,61家上市公司中,有37家屬于制造業,6家屬于房地產業,金融、信息技術、批發及商業服務業各有3家,文化傳播、運輸倉儲、科研服務、采礦、建置業及綜合涉及P2P網貸行業仍屬個例。
“制造業上市公司從整合自身供應鏈角度出發,通過P2P網貸來完善供應鏈金融體系,由于涉及多家上下游企業,處于中上游的供應商很難通過傳統信貸方式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網貸之家高級研究員張葉霞稱。
洲明科技投資運營副總監徐澄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傳統企業的資金壓力比較大,洲明科技希望通過與互聯網金融企業合作,解決產業鏈上的一些問題,將比較大的資產包打包,進行資產證券化。
在此之前,上市公司產業鏈中的融資關系,多半是通過旗下小貸公司和財務公司來完成的。成立小貸公司必須滿足注冊資本、經營指標等多項準入門檻要求,其中可貸規模10倍杠桿、融資規模2倍杠桿在負債端為小貸公司帶來諸多難題,使其難以擴大資產規模及整合產融關系。
而P2P網貸目前無需面臨這些資本限制,“近年來小貸公司和擔保的模式已經養活了兩千多家P2P。一方面負債端已經形成平臺效應不缺流量,另一方面資產端優質資產已被瓜分,P2P勢必也會向理財超市和垂直型分化。”農金圈首席運營官鄭偉博表示。
不匹配的資產和負債端
一面是無杠桿限制的負債來源,一面是越來越少的優質資產,這讓享受著監管紅利的P2P網貸與上市公司越走越近。
“創業板公司自有資金有限,我們又要給客戶做供應鏈金融服務,想尋求P2P合作,在資金端上來幫助我們的客戶完成融資需求。”徐澄宇表示。解決產業鏈上下游客戶融資需求僅僅是表面,由此帶來主營業務之外的利潤,是上市公司對供應鏈金融趨之若鶩的根源。
“受制于杠桿比例限制,我們的小貸公司可貸規模不大,但這塊業務確實為公司帶來利潤,我們想尋找更多資金來源。”深賽格財務總監應華東稱。起家于華強北的賽格科技在線下擁有眾多電子產品零售商,在賒銷不可避免的基礎上,這些分銷商面臨著強烈但較難實現的融資需求。
深賽格旗下的賽格小貸注冊資本1.5億元,根據其2014年年報顯示,深賽格2014年營收6.81億元,同比增長14.06%,實現凈利潤4838萬元,較年初下滑10.97%。值得注意的是,在主營業務之外的賽格小貸,為深賽格貢獻了當年凈利潤的8成,其中,2014年賽格小貸營收7107萬元,增長63.87%,實現凈利潤3965萬元,同比增61.35%。
基于自身產業鏈的供應鏈金融貢獻了超過八成的凈利潤,有利可圖的同時,上市公司亦希望在負債端上獲得更多廉價資產。以賽格小貸為例,2014年其在小貸資本金全部投放的基礎上,還通過銀行融資及短期金融憑證發行增加貸款投放額,在此基礎上公司還將目光投向了無杠桿限制的P2P資金。
網貸之家的研究報告稱,以2015年一季報數據為準,在涉足P2P網貸的A股上市公司中,持續虧損的上市公司數量較多,包括農產品、萬好萬家、大連控股、海能達、宇順電子、鐵漢生態、錦世股份、用友網絡、凱瑞德、鑫茂科技。
如前述P2P人士所言,網貸行業也在面臨分化,由于缺乏自主擴充資產的能力,依賴于收購資產包的平臺型P2P正在面臨轉型。以人人聚財為例,在網貸之家的活動上,該平臺負責人稱在條件可談的基礎上愿意出讓控股權,據其負責人介紹,該平臺的線上獲客及營銷能力是其核心競爭力。
融資切入整合供應鏈
掌握供應鏈經營數據的上市公司,與掌握無杠桿限制負債來源的P2P網貸,看似完美的結合,但在面對具體產業中龐雜的線下構成,依賴于信息中介帶來利差的商業模式,實則難以支撐P2P切入上市公司供應鏈金融模式的運營。
“目前P2P網貸有多達二三十種商業模式,這其中大部分都不具備指數級增長的潛力,汽車金融和小貸模式已經比較標準化,供應鏈金融模式則比較有限制性,如異地擴張有困難。”網貸之家CEO徐紅偉稱。
“利差難以支撐我們的運營,但通過融資切入幫助農戶做產業鏈整合,這里面能帶來很大價值。”農金圈總經理楊世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該平臺由國內農藥龍頭諾普信參股,并聚焦在種植業供應鏈金融方面。
根據楊世華介紹,國內種植業高度碎片化、土地集約規模不大,由于土地產權屬于租賃,可供抵押的資產亦不多,專業農場主融資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新近成立的農金圈尚未完成大部分貸款周期,其運營模式是依賴于母公司諾普信逾20年的供應鏈數據,找到遍及全國的優質農場資源,一方面幫助其融資,另一方面進行去中間化的產業鏈整合。
負債端上,其線上平臺農發貸與銀行聯合貸款各占貸款規模的一半,由于種植業受季節影響較大,貸款周期亦依賴于種植周期,靈活性的融資需求由線上完成,季節性的貸款則主要引入銀行資金滿足。
與大部分供應鏈條相似,種植業中農資物品存在冗長的供應和分銷體系,此外,各個環節亦存在嚴重的賒銷現象,資金運轉效率較低。“通過融資方式解決賒銷,我們能夠幫助做產業鏈整合。在資金成本上,通過經銷商的貼息,我們甚至可以給到農戶0利率貸款。”楊世華稱。
讓經銷商能做出貼息妥協的痛點在于,通過融資購買農資,能夠幫助經銷商解決賒銷問題。而一旦平臺掌握大量優質農場,平臺能夠綜合農場對農資的需求,形成團購效應,從而縮短農資到農場的供應鏈環節。
“整合供應鏈創造的價值是巨大的,如果一包化肥出廠價是100元,通過省、市、縣、鎮多層級的分銷體系,到達農戶的價格可能在160元,農藥則可能是210元。”楊世華舉例稱,“我們做的產業鏈整合,實際上就是節省分銷成本和賒銷的資金成本,縮短采購鏈條節約的成本,則由我們和廠商、大型經銷商分成。”
不過,楊世華不愿透露具體的分成比例,但表示P2P中介利差加經銷分成足夠支撐其商業模式。“核心企業掌握上下游企業供應信息,原來為什么不能做到如此,因為金融是個有限許可的行業,而P2P則較為靈活,如果供應鏈條冗長且效率低下的話,很多產業都可以做到這種模式。”(特約記者 黃杰 深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