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智家電 作者:劉季辰
到底是快速變化的時代浪潮淘汰了大量的日本家電企業,還是很早就成為行業巨頭的日本家電企業,卻無法跟上行業、市場和用戶需求變化,主動選擇放棄?
日本家電企業的快速衰退,看上去為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崛起騰出市場空間。但是中國能不能把握這一輪機會,卻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近日,老牌日本消費電子巨頭東芝曝出巨虧49億美元,佳能也被迫開始從B2C轉向B2B市場。夏普在被富士康收購后正在通過自降身價苦苦扭虧,在日本家電企業悉數走向沒落時,中國家電企業正在未雨綢繆,希望可以大干一場。
從松下、三洋、日立、東芝,到佳能、尼康,日本消費電子企業走向沒落是時代變革中的必然。日本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全球市場上風光無限,特別是在中國市場上,本土家電主要面向工薪階層消費者,而日本商品卻是高端大品牌,一度成為中高端消費者的首選。可以說,當前日本企業在全球市場的成功,一半是基于當時中國家電產業的巨大需求以及本土企業的缺位。
如今這個“缺位”被日益強大的中國企業快速彌補。如今,中國家電產業的發展,一方面是源于中國企業的智慧和實力,另一方面則離不開日本技術的向外輸送。近年來包括東芝、三洋、夏普等家電巨頭,紛紛向中國企業出售旗下家電業務,這種群體現象離不開日本企業自身的問題。
從日本企業文化的角度來看,權力的高度集中是一大問題。以“東芝造假”事件為例,東芝底層人員即使明知“假賬”會對品牌造成毀滅性影響,也難以改變上級的意志,這樣一來無論是企業出現問題,還是發展戰略有偏差,基層意見都難以構成影響力,只能埋頭苦干。
同時日本家電企業過度追求技術的提升,疏于把握市場和用戶需求的關注。以近期被富士康收購夏普為例,在液晶面板研發上精益求精,推出四原色液晶電視、氧化銦鎵鋅液晶薄膜晶體管顯示器技術等。但是企業在科研方面的追求,并不一定就是消費者的需求,更不一定是市場的需求,過度追求硬件研發,使得夏普的市場競爭力變得衰退。
一直以來,中國作為日本家電最大的海外市場,面對日益強大的中國家電企業,以及不斷創新的營銷模式時,逐漸失去陣腳,越來越難以把握復雜的市場環境。以松下的中國公司為例,他們戰略方向基本上是日本高管說了算,而中國員工陽奉陰違,使日本企業戰略方向偏移,并直接導致員工士氣低落,市場營銷創新力極低。
當然日本家電企業沒落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說權力集中、重技術不重市場、海外布局不能入鄉隨俗等等。不過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這些都是提前發出的警示:在中國家電市場日趨飽和的今天,中國家電企業正在或即將面臨這些問題,必須要未雨綢繆主動求變,走出一條避開日本企業發展陷阱的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