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這個說法,熟悉金融的人應該不陌生,多數情況是被用來形容資金到賬速度的。如今卻出現在了生鮮O2O的表述里,也是蠻有趣的。
這里的所謂T+1,指的是用戶在T日下單后,在第T+1天訂單產品將配送至用戶手中。
提出這個概念的是一米鮮的CEO焦岳,這個來自阿里系的創業者,對供應鏈的認知非常明確。在此之前,生鮮電商里被提最多的是冷鏈,也是整個過程中非常難搞的一環。
關于冷鏈這個事情,考拉君稍微有辣么一丟丟發言權。因為俺在前公司的時候,曾和小伙伴去暗訪過某生鮮電商的物流配送點,結果發現就是普通三輪車配送,大夏天的還有盒子被放在車頂上曬著。瞬間就明白同事買回來的那些蔫不拉幾的葡萄是咋回事了。
但是吧,生鮮電商也確實是有苦衷,因為冷鏈真的太貴了,如果自營全程冷鏈,從產地到倉儲、再到配送,成本真心難cover。如果是小規模的商家,自己沒有物流要走順豐就更貴了,賣二斤葡萄,運費要80……這也是為啥生鮮電商這個事情看起來很美、卻很難賺錢。
一米鮮的解決方案,考拉君個人認為是值得參考的。具體是兩方面。
一是鏈條倒置,就是所謂的C2B。用焦岳的話說,叫以銷定采,未來也可能是以銷定產。這個倒置就是完全的產品思維,先有需求后有產品嘛。好處一方面是加速了整個產業鏈條,一方面是基本零庫存,中間損耗很大程度被降低了。
二是做輕冷鏈配送,方式是利用本地第三方配送。焦岳介紹,過去整個冷運宅配的成本是30塊錢,包括包裝、人工成本,實際一個水果最終送到用戶手里時,成本最終在四五十塊錢?,F在做輕后,成本大概能降到5到6塊錢。說起來,餓了么前陣也開始做配送開放平臺,就是讓第三方配送接入。后來考拉君定的外賣,經常是京東到家送的。
不過焦岳說,他們現在做的更應該叫“鮮食”,包括水果和休閑食品等,重點是產品到用戶端的時候,他們能打開就能吃。所以嚴格意義上講不算生鮮,因為像蔬菜等他們是不碰的。
一米鮮成立于2014年的11月,目前業務覆蓋10個城市,其中8個城市實現產地直達。注冊用戶150萬,累計的購買用戶超過100萬。每天單量均值約5萬單,峰值接近7萬單。(文/楊舒芳)